為我們的客戶帶來收入1,369,182,200 美元

Blog

離職員工的仇恨言論法律問題:如何提告?有沒有成功案例?

WebRto article cover Hate speech by former employees-04
網路誹謗

離職員工的仇恨言論法律問題:如何提告?有沒有成功案例?

離職員工仇恨言論法律提告終極指南

當離職員工在網路或公開場合散布針對您或公司的仇恨、侮辱或誹謗言論時,這不僅造成情感傷害,更可能侵害名譽權、影響商譽,甚至構成犯罪。理解如何有效運用法律武器反制至關重要。以下是完整的法律行動指南:

一、關鍵法律依據與罪名分析(台灣)

  1. 《刑法》公然侮辱罪 (第309條):
    • 要件: 在公共場合或足以使不特定人共見共聞的場合(如公開FB貼文、LINE群組、論壇),以粗鄙言語、舉動貶低他人人格或社會評價。
    • 適用: 如離職員工公開罵您「無能敗類」、「黑心老闆」、「公司專養廢物」等純粹貶抑性言論。
    • 罰則: 拘役或最高9,000元罰金。告訴乃論,需6個月內提告。
  2. 《刑法》誹謗罪 (第310條):
    • 要件: 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的具體事實(如虛構您挪用公款、公司產品致癌)。需有散布於眾的意圖。
    • 真實惡意原則: 若言論涉及公共利益(如揭露公司不法),被告若能證明所言為真,或雖無法證明但確信真實且非出於惡意,可免責。但純粹人身攻擊或與公益無關的私德言論不適用。
    • 罰則: 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5,000元以下罰金。以散布文字、圖畫犯之者(如發文、傳圖),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30,000元以下罰金。告訴乃論,6個月內提告。
  3. 《刑法》加重誹謗罪 (第310條第2項):
    • 要件: 利用「散布文字、圖畫」的方式進行誹謗(例如:在社群媒體發長文指控、製作醜化圖片散播)。
    • 罰則: 較普通誹謗罪更重,最高可處二年徒刑。
  4. 《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1項第5款:
    • 要件: 散布謠言,足以影響公共安寧者(需證明言論已引起公眾不安或恐慌)。
    • 適用: 若仇恨言論夾帶不實謠言(如「這家公司要倒了,老闆捲款潛逃」),可能觸犯。
    • 罰則: 處三日以下拘留或30,000元以下罰鍰。屬行政罰,向警察機關舉報,非法院提告。
  5. 《民法》第184條、第195條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 要件: 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名譽、信用、隱私等人格權,造成精神或財產上損害。
    • 請求: 可要求刪除言論、公開道歉,以及精神慰撫金財產損害賠償(如因謠言導致客戶解約、股價下跌)。無6個月提告時限限制,但需注意請求權時效為2年(自知悉時起算)或10年(自侵權行為發生時起算)。
    • 優勢: 舉證門檻較刑事低(採「優勢證據」原則),可請求多元救濟(刪文、道歉、賠償)。

二、成功提告8步驟實戰流程

  1. 立即冷靜蒐證:
    • 完整截圖/錄影: 包含發文者帳號名稱、大頭照、發文時間、按讚/留言/分享數、完整貼文內容。使用「捲動截圖」功能確保長文完整。
    • 網頁存證: 使用「法務部電子存證平台」或民間公證人進行網頁公證,確保證據法律效力。自行截圖易被質疑變造。
    • 保存原始載體: 若言論出現在實體物品(如傳單),保留原件。
    • 目擊證人: 若有他人看到言論,記錄其聯絡方式。
  2. 評估言論性質與適用法律:
    • 是抽象謾罵(可能涉公然侮辱)?還是具體指控不實事實(可能涉誹謗)?
    • 是否利用文字圖畫散布(可能涉加重誹謗)?
    • 是否造成精神痛苦或實質損害(可提民事求償)?
  3. 委任專業律師:
    • 選擇熟悉誹謗罪、名譽權保護、勞資爭議的律師,協助分析勝訴率、擬定訴訟策略、撰寫書狀。
  4. 發出存證信函 (前置步驟,非必經但強烈建議):
    • 由律師撰寫,明確指出侵權言論內容、所在平台、要求限期刪文公開道歉,並保留法律追訴權。
    • 目的: 展現嚴正立場、固定證據、可能促使對方知難而退避免訴訟。
    • 寄送: 透過郵局寄發存證信函,保留副本與回執。
  5. 向平台檢舉下架:
    • 依FB、Instagram、Dcard等平台規則檢舉仇恨言論/騷擾內容,要求下架。平台處理與否不影響後續法律行動。
  6. 提出刑事告訴:
    • 地點: 向犯罪發生地被告住所地的警察局或地檢署提出告訴。
    • 文件: 準備告訴狀(詳述事實、證據清單、所涉法條)、身分證明、完整證據(公證文件、截圖、證人資料)。
    • 程序: 警方製作筆錄後移送地檢署 ➔ 檢察官偵查(可能傳喚雙方)➔ 決定起訴或不起訴。若不起訴,可聲請「再議」。
  7. 提起民事訴訟:
    • 可單獨或與刑事告訴並行。 即使刑事不起訴,仍可獨立提起民事訴訟(不同證據門檻)。
    • 地點: 向被告住所地侵權行為地的管轄法院(通常為地方法院)提出民事起訴狀。
    • 請求: 訴狀中明確請求:1) 刪除侵害言論;2) 在特定平台/報紙刊登道歉啟事;3) 賠償精神慰撫金(需證明痛苦程度);4) 賠償財產損失(需提出具體證明,如客戶解約證明、財報損失)。
    • 舉證: 需證明言論存在、具侵害性、造成損害、行為與損害間有因果關係。
  8. 強制執行:
    • 若勝訴後對方不履行(不刪文、不道歉、不賠償),可向法院民事執行處聲請強制執行(如扣薪、查扣財產)。

三、台灣實務成功案例解析

  • 案例1:前員工FB發文控老闆性騷擾(高等法院案例):
    • 離職員工A在個人FB(設定公開)發文指控前老闆B曾對其性騷擾,細節描述露骨。B否認並提告誹謗。
    • 關鍵點: A無法提出任何證據(如對話紀錄、證人)證明性騷擾屬實。法院認為A所述為涉及B私德且嚴重損及其名譽的具體事實,卻無法證明真實性,且該指控與公共利益無關。
    • 判決: A構成加重誹謗罪(因使用文字在FB公開散布),被判處拘役50日,得易科罰金。B另民事求償精神慰撫金30萬元勝訴。
  • 案例2:離職主管群組散佈公司財務造假(地方法院案例):
    • 公司前高階主管C離職後,在多個業界LINE群組(成員數百人)散佈「前公司做假帳、快倒閉」等不實訊息,導致公司股價異常波動、重要客戶暫停合作。
    • 行動: 公司立即對C提出刑事誹謗罪告訴,並同步提起民事訴訟,請求高額商譽損害賠償及精神慰撫金。
    • 結果: 刑事部分,C被依加重誹謗罪判刑。民事法院判決C需賠償公司新台幣500萬元(包含股價損失、客戶解約損失估算及商譽損害),並需在財經報紙刊登道歉啟事。
  • 案例3:離職員工Google評論惡意詆譭(和解案例):
    • 餐廳離職員工D因不滿離職金,持續在Google商家頁面留下數十則一星評論,內容包含「食物有蟑螂」、「老闆苛扣薪水」等不實指控。
    • 行動: 老闆委任律師發存證信函要求刪文道歉未果後,提起刑事告訴(加重誹謗)及民事求償(請求刪文、刊登道歉啟事、賠償營業損失10萬元)。
    • 結果: 檢察官偵查中,D意識到事態嚴重,主動提出和解。最終雙方達成協議:D刪除所有不實評論、公開張貼道歉聲明7天,並賠償餐廳5萬元,老闆撤回告訴。

四、勝訴關鍵因素與專家建議

  1. 證據力是王道:
    • 「網頁公證」是鐵證。 第一時間找公證人,費用約數千元,遠勝於訴訟敗訴損失。
    • 截圖務必包含完整脈絡(時間、帳號、互動數據)。
  2. 精準法律定性:
    • 抽象謾罵(如「王八蛋」)告「公然侮辱」;具體指控(如「偷錢」)告「誹謗」;發長文/圖片則屬「加重誹謗」。
    • 民事求償不可少: 刑事判刑未必能彌補商譽損失,民事可求償金錢及強制道歉刪文。
  3. 損害證明要具體:
    • 精神痛苦:就醫紀錄、心理諮商證明。
    • 財產損失:客戶解約書、股價K線圖、營業額下降報表。量化損害是提高賠償金額關鍵。
  4. 律師專業助攻:
    • 從存證信函措辭、告訴狀/起訴狀撰寫、法庭攻防到執行,專業律師大幅提升勝率。選擇熟悉「勞資糾紛衍生誹謗案件」的律師。
  5. 時效絕不可忘:
    • 刑事告訴乃論罪(侮辱、誹謗):6個月內提告。
    • 民事損害賠償請求權:自知悉時起2年內,或行為發生時起10年內。

五、法律行動外的配套措施

  1. 內部溝通:
    • 若言論影響內部士氣,適度向員工說明公司已採取法律行動,穩定軍心。
  2. 公關應對(視嚴重性):
    • 若謠言已擴散至媒體或嚴重影響商譽,考慮發布正式聲明(需經律師審閱),澄清事實並表明已採取法律行動,避免火上澆油。
  3. 平台合作:
    • 持續依平台規則檢舉下架侵權內容,必要時可提供法院文件要求平台配合刪文。

結語

面對離職員工的仇恨言論,法律提供多層次救濟管道。立即公證保全證據、諮詢專業律師、精準適用法律(刑事告訴+民事求償雙管齊下),是成功捍衛名譽與權益的不二法門。 成功案例顯示,只要程序完備、證據紮實,法律足以制裁惡意行為人並獲得實質賠償。切勿因情緒激動而延誤蒐證或提告時機,冷靜行動方能有效反制。


免責聲明: 本指南提供一般性法律資訊,非正式法律意見。每案事實細節不同,結果可能差異甚大。實際行動前,務必諮詢執業律師獲取個人化專業建議。

離職員工的仇恨言論提告-專業律師

Leave your thought here

最近文章

文章分類

文章標籤

App Store優化 fb檢舉有用嗎 FB騷擾處理 Google Trends Google惡意評論刪除 Google 我的商家優化 Google 移除搜尋結果 Google 聲譽管理 google評論惡意攻擊 Google 評論政策 Google 評論管理 Google負評申訴 ig假帳號舉報 ig帳號被停用 ig帳號被停用dcard IG新聞下架 ig被停用多久恢復 IG被盜怎麼救 ig騷擾報警 ig騷擾律師 Instagram帳號被盜怎麼辦 Reddit Reddit舉報貼文 Screaming Frog SEO專家 threads停權 Threads停權恢復 threads帳號停權恢復 threads恢復帳號 threads違反社群守則 YouTube 誹謗影片刪除 侵犯版權 個人聲譽危機 個人資料保護法 內容營銷 公然侮辱罪 利用影片提升排名 刪除 Google 搜尋結果 刪除ig假帳號 刪除谷歌差評 刪除負面內容 刪除負面文章 刪除負面新聞 博客管理 反 SLAPP 法律 告人誹謗極難勝訴 品格誹謗 品牌聲譽分析 品牌聲譽監控 品牌聲譽管理定義 品牌聲譽管理專家 品牌聲譽管理是什麼 品牌聲譽風險 品牌聲音 如何處理公關危機 應對網路勒索 應用商店優化 我可以刪除 Google 評論嗎 我的google評論 打造個人品牌 提升品牌形象 損害品牌聲譽 搶註網址 本地SEO優化 本地SEO排名 本地聲譽行銷 標題標籤的長度 消費者信心 消除負面新聞 獲得更多 Google 評論 監控網路聲譽 移除負面新聞 網路聲譽預防 網路誹謗律師 網路騷擾報警 臉書檢舉 衡量品牌聲譽 被遺忘權案例 被遺忘的權利 診所差評刪除 診所負評刪除 誹謗他人名譽 誹謗罪構成要件 誹謗訴訟時間 谷歌差評刪除 谷歌搜尋結果移除 負評提告 負面內容刪除 負面宣傳 負面搜尋結果 負面新聞刪除 負面新聞刪除策略 負面新聞可以刪除嗎 負面新聞影響 負面新聞處理 負面新聞處理技巧 越南數位行銷 連結建設策略 面對網路勒索 韓國行銷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