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維基百科條目?新手必看的10個步驟
如何建立維基百科條目?新手必看的10個步驟

維基百科是一個由全球志願者共同協作的自由百科全書,其核心原則是「中立觀點」、「可驗證性」和「非原創研究」。對於新手而言,建立第一個條目可能是一項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務,因為它不僅是技術性的編輯,更是一場對網路協作精神和知識嚴謹性的實踐。本文將以「新手必看」的角度,完整拆解建立維基百科條目的十個核心步驟,從心態準備到技術細節,從內容編寫到長期維護,進行一場深度剖析。請您靜下心來,將這份指南視為您的隨身教練,我們一步步前行。
第一步:奠定堅實的基礎——深度理解維基百科的核心方針
在您甚至還沒有想到要建立什麼條目之前,最重要的一步是徹底理解維基百科的「遊戲規則」。忽略這一步,是絕大多數新手編輯失敗或被退稿的主要原因。維基百科不是個人部落格、不是新聞發布區、不是廣告平台,也不是原創思想的儲藏庫。它是一部百科全書。
- 中立觀點(NPOV): 這是維基百科的黃金法則。它要求所有內容必須以中立的語氣撰寫,公平、比例得當地呈現所有重要的、已發表的觀點。這意味著您不能使用帶有宣傳、批評或提倡性質的語言。例如,描述一家公司時,不應寫「這是一家偉大且創新的企業」,而應寫「該公司因其在某某領域的創新技術而獲得多個獎項,據《某某雜誌》報導……」。您必須像一位公正的記錄者,只陳述事實,並透過可靠來源來呈現不同方面的看法。
- 可驗證性(V): 維基百科的內容必須能被讀者獨立驗證。這不代表內容必須是「真實」的,而是意味著它必須附屬於一個公開的、可靠的、第三方已發表的來源。您寫下的每一句有爭議或可能被質疑的陳述,都應該有一個註腳,連結到該資訊的來源。讀者必須能夠透過您提供的來源,去查證您所寫的內容。這建立了內容的信任度。
- 非原創研究(NOR): 您絕對不能將您個人的新分析、新理論、新見解或從未發表過的第一手資料加入到維基百科中。您的任務是總結和歸納現有的權威資料,而不是創造新的知識。例如,您不能將自己對歷史事件的獨特解讀寫進去,也不能將多個來源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後得出一個全新的結論。您只能彙整各個來源已經明確提出的觀點。
除了這三大核心方針,還有幾個重要的基礎原則需要了解:
- 關注度: 一個主題必須要能證明其具有「關注度」,才值得擁有獨立的維基百科條目。通常,這意味著該主題已經在獨立的、可靠的第三方來源中得到了顯著的覆蓋。維基百科有具體的關注度指引,例如「人物」、「公司」、「書籍」等都有相應的標準。一個簡單的自我判斷是:除了與該主題直接相關的人或組織發布的資訊外,是否有至少兩到三家知名的媒體、學術期刊或書籍討論過這個主題?
- 生者傳記: 對於在世人物的條目,維基百科有著最嚴格的標準。內容必須極度謹慎,來源必須高度可靠,並且絕對禁止任何未經證實的負面內容。因為錯誤的資訊可能對真實人物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 版權: 您絕對不能從其他網站複製貼上文字或圖片到維基百科,這會構成侵權。您必須使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總結和改寫。圖片則必須是您自己創作、無版權或符合合理使用規定的(合理使用有極嚴格的限制)。
第二步:進行徹底的前置研究——確認主題的關注度與資料完整性
現在,您心裡可能有一個想要建立條目的主題了。請先不要急著動手編輯,而是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研究。
- 確認主題是否已存在: 首先,在維基百科上使用各種關鍵詞組合進行徹底搜尋。有時條目可能以不同的名稱存在,或者您的主題只是另一個更大條目中的一個小段落。
- 進行關注度評估: 這是本步驟的核心。您需要問自己:有哪些獨立、可靠、已公開的第三方來源,對我的主題進行了顯著的報導?
- 什麼是「可靠來源」? 主流的報紙(如《紐約時報》、《BBC》、《聯合報》)、知名的雜誌、經同行評審的學術期刊、信譽良好的出版社出版的書籍、官方政府報告等。通常,大學出版社和主流新聞機構被認為是高度可靠的。
- 什麼是「不可靠的來源」? 個人部落格、粉絲網站、論壇貼文、新聞稿、公司官方網站上的自述內容、內容農場、社交媒體貼文等。這些通常不被視為獨立第三方來源。
- 如何搜尋來源? 使用圖書館資料庫、Google Scholar、主流新聞網站的搜尋功能。嘗試使用主題名稱加上相關關鍵詞進行搜尋。
- 建立您的參考資料庫: 在開始撰寫前,您應該已經收集到足夠數量和質量的參考資料。理想情況下,您應該找到至少三到五個獨立的高質量來源,這些來源能夠涵蓋您主題的主要面向(例如,對一個人物的生平事蹟、主要成就、重要事件等都有所描述)。將這些來源的連結或書目資訊妥善保存。如果找不到足夠的可靠來源,那麼您應該考慮放棄建立這個獨立條目,因為它很可能無法通過「關注度」的審核,最終會被提報刪除。
第三步:建立您的維基百科帳戶與個人設定
雖然您可以匿名編輯,但強烈建議您建立一個帳戶。擁有帳戶的好處包括:擁有個人用戶頁面、對話頁面、編輯記錄、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信譽。一個有歷史的帳戶提出的編輯和新建條目,會比匿名IP位址更容易被社群接納。
- 註冊帳戶: 過程非常簡單,只需要一個用戶名和密碼。選擇用戶名時,建議使用一個中性的、非宣傳性的名稱。
- 熟悉介面: 花一些時間瀏覽您的用戶頁、對話頁,了解基本設定。
- 進行小編輯熱身: 在正式建立條目之前,可以先嘗試對現有條目進行一些小編輯,例如修正錯別字、更新過時的資訊、為現有內容添加參考來源等。這能讓您熟悉維基百科的編輯器運作方式,也是一個建立正面編輯記錄的好方法。
第四步:在沙盒中起草您的條目內容
「沙盒」是維基百科提供給用戶練習編輯的個人頁面。絕對不要直接在主空間(即正式的條目空間)直接創建新條目,尤其對於新手而言。先在沙盒中完成所有內容的撰寫和格式化。
- 找到您的沙盒: 通常登入後,在頂部工具欄的「工具」下可以找到「沙盒」的連結。或者,您可以直接在網址列輸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User:您的用戶名/sandbox來訪問。 - 使用編輯器: 維基百科有視覺化編輯器和原始碼編輯器兩種。對於新手,視覺化編輯器所見即所得,較為容易上手。但若要進行更精細的格式控制,學習使用原始碼編輯器(Wiki markup)是必經之路。建議您兩者都嘗試,並逐漸熟悉一些基本的原始碼語法,例如:
== 二級標題 ==用於創建章節標題。'''粗體'''和''斜體''。[[內部連結]]連結到維基百科的其他條目。[[en:English page]]連結到其他語言版本的維基條目。- 創建參考文獻列表。
- 撰寫條目結構: 一個標準的維基百科條目應包含以下部分:
- 導言: 開頭的第一段或前幾段,用粗體標示主題名稱,並給出一個簡潔、全面的定義和概述,說明「誰/什麼是什麼」。
- 資訊框: 如果是人物、地點、組織等,可以使用對應的資訊框模板來系統化地呈現關鍵事實。
- 章節: 根據主題性質,設置如「生平」、「歷史」、「事業」、「作品」、「影響」、「爭議」、「參見」、「參考資料」、「外部連結」等章節。使用清晰的二級、三級標題來組織內容。
- 參考資料: 這是條目的生命線。所有引用都必須在此列出。
- 外部連結: 可選,列出官方網站或其他相關的權威資源。
第五步:撰寫符合中立、可驗證的百科全書體內容
現在,開始在沙盒中將您的資料轉化為維基百科內容。
- 從導言開始: 導言是整個條目的精華。它應該在100到200字內,回答關於這個主題的最基本問題:這是什麼?為什麼重要?其主要特點或成就為何?確保主題名稱在導言中以粗體顯示。
- 遵循中立的語氣: 全程使用客觀、冷靜的學術性語言。避免形容詞和副詞的渲染,例如「非常著名」、「極其美麗」、「糟糕的」。只陳述事實。對於有爭議的內容,使用「據某某報導」、「批評者認為」、「支持者表示」等方式,並附上來源。
- 總結與改寫: 永遠不要直接複製來源的文字。閱讀來源,理解其意,然後用您自己的話重新表述。這既是為了避免侵權,也是為了確保內容符合百科全書的簡潔風格。
- 添加內文引用: 這是「可驗證性」的具體實踐。對於任何需要證明的陳述(特別是日期、數據、聲稱、爭議性言論),都必須在句尾添加上標註腳,連結到您在「參考資料」章節中列出的具體來源。在視覺化編輯器中,可以透過「引用」功能輕鬆完成;在原始碼中,則使用
<ref>標籤。 - 建立參考資料列表: 在條目最末,建立一個「參考資料」章節,使用
<references />標籤(在視覺化編輯器中對應功能)來顯示所有在內文中使用過的註腳。確保參考文獻的格式完整且一致(例如,作者、標題、出版物、日期、連結等)。
第六步:完善條目的技術細節與格式
內容完成後,需要進行技術上的修飾,使其成為一個合格的維基百科產品。
- 添加分類: 分類能幫助讀者找到您的條目。在條目底部添加
[[Category:相關分類名稱]]。例如,一個台灣學者的條目,可能會有[[Category:台灣學者]]、[[Category:某某大學教授]]等。您可以參考類似主題的現有條目,看它們使用了哪些分類。 - 建立內部連結: 將條目內文中提到的、在維基百科中有獨立條目的重要概念,用雙中括號連結起來。這能極大豐富讀者的知識網絡。但避免過度連結,同一個概念在條目中首次出現時連結一次即可。
- 添加跨語言連結: 如果其他語言版本(尤其是英語維基百科)有對應條目,可以在左側工具欄的「其他語言」部分添加連結,或者在原始碼中使用
[[en:Article name]]的方式添加。這有助於知識的整合。 - 預覽與檢查: 反覆使用「顯示預覽」功能檢查您的條目。查看格式是否正確、連結是否有效、圖片是否顯示、參考文獻是否正確呈現。檢查錯別字和語句不通順的地方。
第七步:將條目移動到主名字空間——正式創建
當您在沙盒中對條目內容感到完全滿意,認為它已經符合所有方針和指引後,就可以正式創建了。
- 執行最後檢查: 再次確認關注度、中立性、可驗證性、非原創研究和版權都沒有問題。
- 移動內容: 最簡單的方法是使用「移動」功能。在您的沙盒頁面頂部,點擊「移動」選項。然後,在「新標題」中輸入您想要創建的條目名稱。請確保條目名稱是準確、通用且中性的。
- 另一種方法: 您也可以直接在新條目的網址進行編輯。例如,您想創建的條目名稱為「範例主題」,那麼您可以直接在瀏覽器輸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範例主題,然後點擊「創建」按鈕,將您在沙盒中起草好的全部原始碼複製貼上過來。
第八步:提交條目至新條目推薦或同行評審
創建條目並非一勞永逸。對於新條目,特別是新手創建的條目,主動尋求社群的反饋是確保其質量和存活率的關鍵。
- 新條目提示: 您可以在條目的討論頁頂部添加
{{subst:New page}}模板,這會標記這是一個新條目。 - 新條目推薦: 這是一個更正式的流程,您可以將您的新條目提交到「維基百科:新條目推薦/候選」,讓其他有經驗的編輯者來審閱您的條目,提出改進意見,甚至投票將其推薦到首頁。這是一個極佳的學習機會,也能讓您的條目獲得更多曝光。
- 同行評審: 對於更複雜的條目,您可以提交到「維基百科:同行評審」,進行更深入的內容和結構審查。
第九步:回應社群反饋與持續改進
維基百科是協作的產物。其他編輯者可能會對您的條目進行修改,或者在討論頁提出問題。請以開放的心態看待這些反饋。
- 監視列表: 將您創建的條目加入您的「監視列表」,這樣任何修改您都會收到通知。
- 參與討論: 如果有人對您的編輯提出疑問,請在條目的「討論頁」進行文明、理性的討論。解釋您編輯的理由,並根據方針來支持您的觀點。如果他人的批評是合理的,請虛心接受並進行修改。
- 持續改善: 條目的維護是永無止境的。隨著時間推移,可能會有新的資料出現,您應該隨時更新您的條目,添加新資訊,修正錯誤。
第十步:長期維護與進階編輯心法
建立一個條目只是開始,成為一名維基人意味著長期的投入與學習。
- 處理刪除討論: 如果您創建的條目被提報到「存廢討論」,不要驚慌。這是一個審查條目是否符合收錄標準的正式流程。您需要到該討論頁面,根據維基百科的方針和指引,為您的條目辯護,提供您所依賴的可靠來源來證明其關注度。即使最終條目被刪除,這也是一個寶貴的學習經驗。
- 學習使用更多模板: 維基百科有大量模板用於標記條目狀態(如
{{Refimprove}}需要更多來源)、排版、資訊框等。逐步學習使用它們。 - 保持耐心與尊重: 維基百科社群由來自全球的志願者組成,溝通時難免有摩擦。始終遵守「假定善意」原則,保持冷靜和尊重。記住,大家的共同目標都是為了建設一部更好的百科全書。
- 享受協作的樂趣: 當您看到您創建或改善的條目被成千上萬的讀者瀏覽,並與其他編輯者共同打磨出一個精良的知識產品時,所獲得的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
結語
建立維基百科條目是一項嚴肅而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它要求編輯者具備研究員的嚴謹、作家的清晰文筆和外交官的溝通技巧。這十個步驟,從內化核心方針到進行徹底研究,從沙盒起草到正式發布,再到長期維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命週期。請不要期望一蹴而就。將這個過程視為一個學習之旅,您的第一個條目或許不完美,但只要您恪守本指南所強調的原則,虛心學習,積極參與,您一定能為這部人類知識的集結巨著,貢獻出自己一份堅實而可靠的力量。現在,您已經裝備了足夠的知識,是時候開始您的維基百科創作之旅了。祝您編輯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