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檢舉 ChatGPT 和其他 AI 生成負面新聞?

如何檢舉 ChatGPT 和其他 AI 生成負面新聞?

關於如何檢舉由 ChatGPT 或其他 AI 生成的負面新聞(尤其指不實、有害或誤導性內容)的完整指南,力求詳盡:
如何檢舉 AI 生成負面新聞?捍衛資訊真實性完整指南
人工智慧(AI)如 ChatGPT、Gemini、Claude 等工具的能力日新月異,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被不肖人士濫用於製造大量虛假、偏頗、誹謗或煽動性的「負面新聞」。這些內容不僅誤導公眾、損害個人或機構聲譽,更可能破壞社會信任與穩定。當你發現可疑的 AI 生成負面內容時,主動檢舉是維護網路資訊環境的重要一步。本指南將提供詳細的檢舉策略與步驟。
第一步:確認內容極可能為 AI 生成且具有負面/有害性質
在檢舉前,需要初步判斷:
- 內容性質: 該新聞報導是否明顯包含:
- 虛假事實或捏造事件?
- 針對個人或群體的惡意誹謗、人身攻擊?
- 煽動仇恨、歧視或暴力?
- 過度偏頗、斷章取義,意圖誤導讀者?
- 侵犯隱私(如公開未經授權的個人敏感資訊)?
- 其他違反平台政策或法律法規的內容?
- AI 生成跡象(非絕對,但可參考):
- 文風異常: 文字過於流暢但缺乏深度、情感空洞、結構公式化、用詞重複或出現不自然的轉折。
- 事實錯誤或時空錯亂: 包含明顯與已知事實不符的細節,或將不同時間、地點的事件混淆。
- 圖片/影片可疑: 配圖或影片如有使用(Deepfake 技術),可能出現面部表情不自然、光影不協調、邊緣模糊、牙齒/手指異常等。使用反向圖片搜尋(如 Google Images)可能找不到來源或發現是合成。
- 來源可疑: 發布在不知名、新成立或過往有發布假新聞紀錄的網站、社群媒體帳號或通訊群組。
- 過度煽情或標題黨: 利用誇張、聳動的標題和內容博取點擊和情緒反應。
- 缺乏明確作者或消息來源: 匿名發布或引用無法查證的「消息人士」、「內部人士」。
重要提醒: 並非所有「負面」新聞都是假的或 AI 生成的。真實的調查報導也可能揭露負面事實。檢舉的重點應放在「虛假性」和「有害性」(如誹謗、煽動暴力),而非單純的負面觀點。
第二步:收集與保存證據
檢舉要有效,證據至關重要:
- 完整截圖/螢幕錄影:
- 截取整個網頁/貼文,包含 URL(網址)、發布時間、發布者帳號名稱/專頁名稱、按讚/分享/留言數等資訊。
- 如果內容很長(如一篇文章),需截取關鍵段落,特別是虛假或有害的陳述部分。
- 對於動態內容(如限時動態)或影片,使用手機或電腦的螢幕錄影功能完整錄下。
- 保存網頁存檔:
- 使用瀏覽器的「列印」功能,選擇「另存為 PDF」。
- 使用網路存檔服務(如
archive.today
或Wayback Machine
),將該網頁存檔,取得永久連結。這有助於防止原始內容被刪除後無從查證。
- 記錄詳細資訊:
- 確切的 URL: 完整複製網址。
- 發布時間: 精確到分鐘(如果顯示)。
- 發布平台: Facebook, Twitter(X), Instagram, YouTube, 特定新聞網站, 論壇 (PTT, Dcard 等), 通訊軟體群組等。
- 發布者帳號: 帳號 ID、專頁名稱、群組名稱。
- 具體檢舉原因: 清晰說明你認為該內容哪裡是虛假的(可附上真實資訊來源連結反駁)、哪裡涉及誹謗、煽動仇恨或違反了哪條平台政策/法律。
第三步:向發布「平台」檢舉
這是最直接且通常最有效的途徑。每個平台都有其檢舉機制:
- Facebook / Meta:
- 在可疑貼文/留言/專頁/社團的右上角,找到 「⋯」(更多選項)按鈕。
- 選擇 「檢舉貼文」 或 「檢舉專頁」 等選項。
- 按照指示選擇檢舉原因:
- 「不實資訊」 或 「假新聞」 (Facebook 通常有針對此類別的選項,可能歸類在「詐騙或欺騙行為」下層或獨立選項)。
- 「仇恨言論」
- 「騷擾或霸凌」
- 「煽動暴力」
- 「侵犯隱私權」
- 盡可能提供詳細說明,並可附上你收集的證據(如真實資訊連結)。提交後,系統會處理,你可能會收到通知。
- Meta 檢舉入口: 也可透過 https://www.facebook.com/help 尋找更詳細的檢舉管道。
- Instagram:
- 在可疑貼文/限動/留言/帳號的右上角點 「⋯」 或 「︙」。
- 選擇 「檢舉」。
- 選擇原因:「不實資訊」、「仇恨言論」、「霸凌或騷擾」、「宣揚恐怖主義、有組織犯罪或仇恨團體」、「未經同意的親密圖像」 等。
- 提供額外說明。檢舉帳號則需進入該帳號主頁操作。
- Twitter (X):
- 在可疑推文的右上角點 「⋯」 圖示。
- 選擇 「檢舉推文」。
- 選擇原因:「誤導性資訊」 (可能需進一步細分如政治、健康等)、「濫用/騷擾」、「煽動仇恨」、「隱私侵犯」、「操縱媒體」 (如 Deepfake)。
- 填寫具體說明。檢舉帳號方式類似。
- X 檢舉表單: 也可使用官方檢舉表單,通常能提供更詳細資訊 https://help.twitter.com/forms (注意網址可能隨平台政策變更)。
- YouTube:
- 在可疑影片下方,點 「⋯」 圖示 > 「檢舉」。
- 選擇最符合的原因:「詐欺或謊言」 (包含惡意誤導)、「仇恨言論」、「騷擾或網路霸凌」、「隱私權侵害」。
- 提供時間戳記和詳細說明。檢舉頻道需進入頻道頁面操作。
- 新聞網站/部落格:
- 尋找網站上的 「聯絡我們」、「關於我們」 或 「編輯政策」 頁面,通常會有電子郵件地址(如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 撰寫正式檢舉信:
- 標題明確:如「檢舉疑似AI生成之不實誹謗文章」
- 提供確切文章連結。
- 清楚指出哪些陳述是虛假的/誹謗性的/有害的,並提供可查證的真實資訊來源連結反駁。
- 說明你認為該內容極可能是AI生成的理由(列出觀察到的跡象)。
- 要求對方調查並採取行動(如下架、更正)。
- 附上你保存的證據(截圖、PDF等)。
- 尋找網站上的 「聯絡我們」、「關於我們」 或 「編輯政策」 頁面,通常會有電子郵件地址(如
- 網路論壇 (如 PTT, Dcard):
- 利用站內 「檢舉」 功能(通常在文章下方或右鍵選單)。
- 選擇適當的檢舉理由(如「不實謠言」、「人身攻擊」、「違反板規」)。
- 填寫詳細檢舉說明。
- 也可寄信給該看板板主 (版主) 或站方管理員 (站務),提供完整連結和證據。
- 通訊軟體群組 (Line, WhatsApp, Telegram 等):
- 平台內檢舉功能通常較弱。可嘗試:
- 在該訊息上長按,看是否有「檢舉」選項。
- 向群組管理員反映(如果管理員可信賴)。
- 如果是嚴重違法(如誹謗、威脅),保存證據並考慮向執法機關報案(見第四步)。在通訊軟體散播假新聞危害性可能更大,因為封閉性高,不易被公眾查核。
- 平台內檢舉功能通常較弱。可嘗試:
第四步:向相關「主管機關」或「事實查核組織」檢舉
當平台檢舉效果不彰,或內容影響範圍廣、危害性大時:
-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 – 台灣:
- NCC 負責廣電內容監理,對於網路平台上的嚴重不實訊息,特別是涉及公共利益、影響視聽眾權益者,雖非直接處罰發布者,但可要求連線服務提供者(ISP)或內容儲存服務提供者(如主機代管商) 協助處理,或轉請權責機關(如檢調)調查。
- 檢舉管道:
- 線上陳情系統: https://cabletvweb.ncc.gov.tw/CSMS/ (選擇「網路內容」相關類別)
- 傳真: (02) 2343-3993
- 書面郵寄: 100020 臺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一段50號
- 檢舉重點: 清楚說明不實內容、散布平台、其對公共利益造成的潛在危害(如影響選舉、食安恐慌、健康風險),並提供完整證據。
- 事實查核組織:
- 將可疑新聞提供給專業的事實查核機構。他們若查證屬實,會發布查核報告,對公眾澄清,有時也會通知相關平台。
- 台灣主要事實查核組織:
-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https://tfc-taiwan.org.tw/ (有提供「提報可疑訊息」功能)
- MyGoPen | 這是假消息: https://www.mygopen.com/ (可透過 FB 粉絲頁或 Line@ 提報)
- Cofacts 真的假的: Line 機器人 (@cofacts) 或網站 https://cofacts.tw (開放協作式查核平台,可提交訊息供志工查核)
- 提報時: 務必提供原始訊息的連結、截圖或完整文字。
- 執法機關(警察局、地檢署) – 針對涉及「犯罪」行為:
- 如果 AI 生成的負面新聞內容明確觸犯法律,例如:
- 刑法誹謗罪(第310條): 散布文字、圖畫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
- 刑法妨害信用罪(第313條): 散布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
- 刑法恐嚇危害安全罪(第305條): 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
- 煽惑犯罪或暴力: 符合相關刑法條文。
- 違反《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或《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 中關於散布謠言或假訊息影響選舉的規定。
- 違反《傳染病防治法》 散播疫情謠言。
- 侵犯著作權、商標權等智慧財產權。
- 如何報案:
- 保存所有證據: 這是最關鍵的。
- 向「犯罪發生地」或「你居住地」的警察機關(派出所或分局偵查隊)報案: 親自前往說明案情,提供證據,並要求製作筆錄。
- 或向「犯罪地」或「被告住所地」的地方檢察署按鈴申告或遞交告訴狀: 較適合情節重大或已有明確對象時。
- 注意: 誹謗罪等屬於「告訴乃論」(需被害人提告),且舉證責任在告訴人。需證明對方有「故意散布於眾」的意圖、所指摘的是「事實陳述」且「足以毀損名譽」,以及內容的「不實性」。AI 生成的事實陳述若屬虛假且損害名譽,仍有構成誹謗的可能,但追查源頭(匿名發布者)難度極高。
- 如果 AI 生成的負面新聞內容明確觸犯法律,例如:
第五步:尋求「法律途徑」(民事救濟)
若內容對你個人或你的公司造成具體的名譽或財產損害:
- 諮詢律師:
- 尋求專業法律意見是首要步驟。律師能評估案件勝訴可能性、證據充分性、可請求的賠償(如精神慰撫金、商譽損失)以及最適合的策略(例如先發存證信函要求下架、道歉,或直接提告)。
- 蒐集證據:
- 同第二步,但需更全面。證明損害的證據也很重要(如商譽受損導致訂單流失的證明、因誹謗導致精神就醫紀錄等)。
- 可能的訴訟請求:
- 請求「移除」侵權內容。
- 請求「公開道歉」 (如在原平台刊登道歉啟事)。
- 請求「損害賠償」 (金錢賠償)。
- 若發布者身份明確,可考慮提告民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如基於民法第184條、第195條名譽權受侵害)。
重要注意事項與挑戰
- 匿名性挑戰: 網路發布者常匿名或使用假帳號,追查源頭非常困難。平台通常基於隱私法規或政策,不會輕易向個人提供用戶資料。通常需要透過司法程序(如檢察官發函調取)才有可能。
- 舉證難度高:
- 證明是 AI 生成: 目前沒有 100% 可靠的通用檢測工具。需要依賴間接跡象和專業分析(成本高)。
- 證明「不實性」: 需要提供權威、可信的反證資料。
- 證明「故意」與「惡意」: 在誹謗等訴訟中很重要,但證明不易。
- 證明「損害」: 特別是財產損害的因果關係證明。
- 平台處理效率與標準不一: 大型平台每天收到海量檢舉,處理速度可能很慢,且其內容審查政策與認定標準可能與你的認知有落差。有些平台對不實資訊的處理較積極,有些則較寬鬆。
- 言論自由與內容審查的界線: 平台和執法機關在處理時,必須謹慎權衡打擊假新聞與保障言論自由的界線。單純的負面評論或立場不同的報導,即使你不認同,未必構成檢舉或違法的要件。
- AI 迭代快速: 隨著 AI 技術進步,生成的內容會越來越難以被辨識和檢測,檢舉的技術門檻也會提高。
給檢舉者的建議
- 保持冷靜理性: 面對負面不實訊息,情緒難免受影響,但檢舉時需保持冷靜,提供客觀事實和證據。
- 明確目標: 你希望達到的結果是什麼?是下架內容?更正?澄清?道歉?賠償?不同目標對應不同的檢舉途徑和策略。
- 優先使用平台檢舉機制: 這是最直接且成本最低的方式。
- 證據!證據!證據! 無論哪種檢舉管道,詳實的證據都是成功的基石。養成第一時間保存證據的習慣。
- 清晰表達: 在檢舉說明或陳情信中,清晰、有條理地指出問題所在,避免情緒化字眼。
- 耐心等待: 檢舉處理需要時間,尤其是平台和公部門。
- 保護自己: 若涉及敏感議題或對方可能反擊,注意自身資訊安全,必要時可匿名檢舉(但某些正式管道,如司法報案,則需實名)。
- 提升媒體素養: 自己也要養成批判性思考習慣,多方查證資訊來源,不輕易相信和轉傳可疑內容,從源頭減少假新聞的擴散。
結論
檢舉 AI 生成的負面新聞是一場對抗資訊污染的長期戰役,充滿挑戰。雖然無法保證每次檢舉都成功,但透過了解並善用各種檢舉管道(平台檢舉、向 NCC/事實查核組織陳情、司法報案、民事訴訟),積極保存證據,並保持理性與耐心,每位網民都能為建構更真實、健康的網路資訊環境貢獻一份力量。面對快速發展的 AI 技術,持續提升公眾的媒體素養和推動更完善的監管框架與技術對策,同樣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