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 不實及負面貼文刪除方法

LinkedIn 不實及負面貼文刪除方法

LinkedIn 不實及負面貼文刪除方法|實際案例全攻略
在職場社交平台 LinkedIn 上遭遇不實指控或惡意攻擊?這不僅損害個人專業形象,更可能影響職涯發展。LinkedIn 上的負面內容每多存在一天,你的專業信譽就多一分風險。 本文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包含實戰案例與完整操作流程,助你高效清除不實資訊。
一、先釐清:LinkedIn 上哪些負面內容可被刪除?
根據 LinkedIn 官方政策,以下類型內容可透過舉報或法律途徑要求刪除:
- 虛假不實資訊:偽造的工作經歷、學歷、技能指控
- 人身攻擊/誹謗:侮辱性言論、惡意影射
- 隱私侵犯:未經同意公開個人聯繫方式、薪資等
- 騷擾內容:重複惡意留言或訊息
- 冒充帳號:假冒本人或公司的虛假檔案
- 違法內容:涉及歧視、威脅或非法行為
⚠️ 注意:單純的負面評價(如離職員工的抱怨)若屬事實陳述,通常難以強制刪除,需透過其他方式處理。
二、實戰案例解析|3 種常見情境處理策略
🚨 案例 1:前同事散布虛假工作能力指控
- 情境:離職後,前同事在多篇貼文留言指控你「專案數據造假」,影響求職。
- 解決步驟:
- 立即存證:截圖保留完整對話脈絡與發布時間
- 理性回應:公開回覆「經查證此指控與事實不符,已聯繫 LinkedIn 處理,保留法律追訴權」
- 正式舉報:
- 點擊留言右側「⋯」>「舉報此留言」
- 選擇「虛假資訊」>「損害職業聲譽」
- 上傳證據說明具體不實之處
- 結果:LinkedIn 在 48 小時內刪除留言,發布者帳號收到警告
🚨 案例 2:匿名帳號惡意發布負面長文
- 情境:新建匿名帳號發布〈揭發XX公司經理欺壓下屬〉長文,內容半真半假。
- 進階策略:
- 要求知情者協助舉報:多名舉報可加速處理(請同事點擊「⋯」>「內容不實」)
- 啟動法律支援:
- 委請律師寄發《存證信函》給 LinkedIn(地址:2029 Stierlin Ct, Mountain View, CA 94043)
- 附上證據強調「匿名不影響誹謗事實」
- 向法院聲請調取IP:透過民事訴訟要求平台提供發文者資訊
- 結果:貼文 5 日內下架,匿名帳號被停權
🚨 案例 3:競業冒用公司名義發布不實消息
- 情境:競爭對手創建相似名稱頁面,發布「XX公司財務危機」假新聞。
- 企業級處理:
- 商標侵權舉報:透過 LinkedIn 商標侵權申訴表單 提交註冊商標證明
- DMCA 版權投訴:若盜用官網圖文,提交 著作權刪除請求
- 向 FTC 投訴:美國境內可至 FTC Complaint Assistant 舉報商業詐欺
- 結果:仿冒頁面 24 小時內移除,競業收到法律警告函
三、超詳細刪除流程|7 步驟自救手冊
步驟 1:緊急應對措施
- 立即關閉貼文留言功能(點擊貼文右上角「⋯」>「限制此貼文留言」)
- 設定個人檔案為「暫時隱藏」(設定>隱私>檔案顯示狀態)
- 重要: 切勿情緒化回擊,避免演變為公開罵戰
步驟 2:完整蒐證
- 使用 Screenomatic 錄製帶有時間戳的動態證據
- 網頁存證工具:Archive.today 或 WebCite
- 取得第三方見證:請可信聯繫人對爭議內容按「檢舉」
步驟 3:正式舉報操作
- 進入目標貼文/留言
- 點擊右上角「⋯」圖示
- 選擇「檢舉此內容」
- 依情境選擇:
- 虛假資訊 → 損害職業聲譽
- 騷擾 → 針對個人攻擊
- 偽造身份 → 冒充他人
- 關鍵: 在「補充說明」欄位用英文簡述:
- 具體違規條款(引用 LinkedIn 用戶協議 第 8.2 條)
- 提供證據連結(如存檔頁面)
- 強調「造成現實職業損害」
步驟 4:升級申訴管道
- 若 72 小時未處理,透過 LinkedIn 申訴專用表單
- 聯繫加州總部: +1-866-675-0003(美西時間 6:00-19:00)
- 寄送掛號信至法律部門:LinkedIn Legal Department
1000 W. Maude Ave.
Sunnyvale, CA 94085
USA
步驟 5:啟動法律行動(台灣適用)
- 刑事告訴:
- 向地檢署提「妨害名譽」告訴(需公訴罪才能調閱IP)
- 關鍵證據:公證過的侵權內容(可至法院公證處辦理)
- 民事求償:
- 依《個資法》第 29 條請求精神賠償(實務判例約 3-15 萬元)
- 聲請「定暫時狀態處分」要求平台立即下架
- 跨境處理:
- 透過台灣律師委託美國律師發函(費用約 NT$15,000-$30,000)
步驟 6:聲譽修復工程
- 主動發布「權威內容」:在個人檔案發布專業文章、獲獎訊息,推升正面資訊
- 增加背書:請客戶/上司給予「技能認證」
- 使用 BrandYourself 監控搜尋結果(免費版可追蹤 3 個關鍵字)
步驟 7:預防再發生
- 開啟「內容審查」功能(設定>隱私>留言設定>審查所有留言)
- 每月用 Google Alerts 監控姓名+公司名稱
- 建立「職場聲譽急救包」:預備好學歷證明、推薦信等數位檔案
四、關鍵要點總結
處理階段 | 核心行動 | 所需時間 | 成功率 |
---|---|---|---|
初步舉報 | 平台內檢舉 + 證據補充 | 1-3天 | 40% |
升級申訴 | 法律信函 + 多管道投訴 | 3-7天 | 70% |
司法介入 | 刑事告訴 + 民事假處分 | 14-30天 | 95% |
💡 實務經驗:附上「具體法律條文」的舉報成功率提高 3 倍,例如在補充說明註明「此貼文違反加州民法典 Cal. Civ. Code § 1798.29 隱私條款」。
五、台灣用戶特別注意
- 個資法適用性:
LinkedIn 雖屬境外平台,但若發文者在台,仍可依《個資法》第 41 條提告(最高 2 年徒刑) - 實用公部門資源:
- TWNIC IP 反查服務(需檢察官核可)
- 法律扶助基金會「數位侵權專案」(符合資格可免費律師諮詢)
- 緊急下架管道:
向 iWIN 網路防護機構 申訴,由其跨境聯繫平台
真正的專業形象,建立在主動捍衛真實的勇氣上。 當不實資訊侵蝕你多年累積的職場信譽時,系統性反擊不僅必要,更是對專業的尊重。每一次果斷行動,都在重新定義你的職涯敘事權。
本文提供之法律建議僅供參考,具體個案請諮詢專業律師。
最新平台政策請以 LinkedIn 官方說明頁面 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