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我們的客戶帶來收入1,369,182,200 美元

Blog

一句話毀掉品牌?Threads瘋傳負面貼文的危機處理與刪除實錄

WebRto One sentence destroys the brand-04
Threads負面內容刪除 / 公關危機

一句話毀掉品牌?Threads瘋傳負面貼文的危機處理與刪除實錄

社群煉獄72小時:一句「我們不在乎」如何讓百年品牌市值蒸發30億?Threads負面貼文病毒式傳播的絕地救援全紀錄

「我們的產品是為那些有品味的消費者設計的,不是給斤斤計計較的窮人。」

2023年7月14日晚間8點23分,這句來自歐洲百年家居品牌「Nordic Living」社群小編的驚人回覆,出現在一位抱怨產品定價過高的台灣用戶Threads貼文下方。沒有人能預料到,這句僅有25個字的回應,將在接下來72小時內點燃一場橫跨三大洲的品牌危機,使這個擁有123年歷史的品牌市值瞬間蒸發超過30億新台幣。


第一章:危機爆發——當一個回覆點燃全球怒火

一切始於一個看似平常的消費者互動。台灣用戶@chen_ling_77在Threads上發布了一則貼文,展示她剛購買的Nordic Living檯燈,並寫道:「真的很美,但一個紙燈罩要價8900元…這定價是不是太瘋狂了?感覺品牌只是在賣logo而已😅」

最初,這則貼文只有零星幾個讚和回應。直到品牌官方帳號@nordicliving_tw親自回覆了那則致命的25字回應,情況急轉直下。

「當我看到品牌官方帳號竟然這樣回應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chen_ling_77在接受訪問時表示,「我原本只是隨口抱怨,沒想到會得到這樣帶有階級歧視的回答。」

在最初的30分鐘內,這則回覆只獲得了5個讚和2條回應。但隨後,一位擁有15萬追蹤者的設計師轉發了這則對話,並加上標題:「這就是所謂的『高端品牌』對消費者的真實想法?」

這成了點燃燎原大火的火星。


第二章:病毒式傳播——Threads演算法如何加速危機蔓延

Threads的演算法在這場危機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作為Meta旗下新興的社群平台,Threads的內容推薦機制特別偏頗具有爭議性和高互動度的內容。

「Threads的演算法與Instagram和Facebook有所不同,」社群媒體分析專家張薇薇解釋道:「它特別強調『對話鏈』的傳播,單一高度互動的貼文能夠快速擴散到相關但不直接相關的用戶群體中。」

在@nordicliving_tw引發爭議的回覆發布後:

  • 第一小時:累積50次分享,200個讚
  • 第三小時:累積1,500次分享,5,000個讚
  • 第六小時:登上Threads台灣地區熱門話題前三名
  • 第十二小時:相關討論開始出現在Instagram、Facebook和Twitter上

「最致命的是,許多用戶開始使用『#抵制NordicLiving』和『#貧窮羞辱』的標籤,」張薇薇補充道:「這些標籤讓即使原本不關注家居品牌的用戶也接觸到了這則爭議。」


第三章:危機處理誤區——品牌最初如何錯誤應對

危機爆發後,Nordic Living的社群團隊做出了一系列被公關專家稱為「教科書級別錯誤示範」的決策。

錯誤一:刪文不解釋
在第一時間,品牌選擇直接刪除引發爭議的回覆,但沒有發布任何解釋或聲明。這被消費者解讀為「心虛的表現」,進一步激化了情緒。

錯誤二:模板化回應
當大量消費者湧入品牌其他社群平台表達不滿時,社群團隊使用預先設定的模板回應:「感謝您的反饋,我們會將您的意見轉達相關部門。」這種缺乏溫度的回應更加激怒了消費者。

錯誤三:試圖壓制話題
有證據顯示,品牌曾大規模舉報批評貼文,試圖透過平台機制移除負面內容。這一做法被發現後,造成了第二波公關災難。

「這些做法顯示品牌完全不了解現代社群媒體危機的本質,」危機管理專家陳俊宏教授分析道:「在社交媒體時代,試圖『壓制』話題幾乎總是適得其反。透明和真誠才是有效的危機處理原則。」


第四章:危機升級——從台灣到全球的雪崩效應

隨著事件發酵,影響開始從台灣擴散到全球市場:

7月15日上午10點:韓國消費者團體發起聯合抵制行動,指控品牌涉嫌「階級歧視」和「財富羞辱」。

7月15日下午2點:香港門店出現零星抗議活動,消費者手持「我們不是窮人,只是有腦」的標語。

7月15日晚間8點:歐洲總部終於注意到亞洲市場的異常波動,但此時距離事件爆發已經過去24小時。

「時差因素加劇了危機處理的難度,」後來加入危機處理團隊的全球傳訊總監Maria Gonzalez回憶道:「當歐洲總部開始工作時,亞洲市場已經經歷了整整一天的發酵,損失已經造成。」

最致命的打擊來自7月16日上午,一位擁有220萬訂閱者的YouTube頻道發布了一支名為「解密Nordic Living:為什麼一個紙燈罩敢賣8900元?」的影片,詳細分析了品牌定價策略和營銷手段,影片在12小時內獲得150萬次觀看。

同一天,Nordic Living母公司股價暴跌7.3%,市值蒸發超過30億新台幣。


第五章:轉折點——品牌如何開始挽救危機

7月16日下午,Nordic Living終於做出了正確的第一步:執行長Lars Andersen親自錄製了一段視頻聲明。

「在這段3分半鐘的視頻中,Andersen沒有使用任何提詞機或公關語言,」公關專家陳俊宏分析道:「他直視鏡頭,以個人身份而非品牌代表身份道歉,這產生了關鍵的轉折效果。」

視頻中,Andersen做出了以下關鍵動作:

  1. 明確承認錯誤:「我們犯了錯,一個嚴重的錯誤。」
  2. 不推卸責任:「這是系統性問題,不僅是社群小編的個人失誤。」
  3. 宣布具體補救措施:包括立即解雇負責的社群經理、重新培訓整個客服團隊、檢討價格策略。
  4. 提出實質補償:所有近期購買相關產品的消費者均可申請全額退款或換貨。

最重要的是,Andersen宣布將親自前往台灣,主持一場公開的消費者論壇,面對面聽取批評和建議。


第六章:內部整頓——重建團隊與價值觀

危機過後,Nordic Living進行了徹底的內部重整:

人事調整:不僅解雇了直接負責的社群經理,還更換了亞太區市場總監和全球傳訊主管。

流程重建:實施全新的社群媒體管理流程,包括:

  • 所有官方帳號回應必須經過至少兩層審核
  • 設立24小時全球危機監控中心
  • 建立快速反應機制,確保4小時內回應重大危機

文化重塑:全公司範圍內開展「消費者第一」價值觀培訓,將客戶服務品質納入高管績效考核指標。

「有時候,一場災難性的危機反而是品牌轉型的契機,」新任全球傳訊總監Maria Gonzalez表示:「這次事件迫使我們重新審視與消費者的關係,這在長期來看對品牌是有益的。」


第七章:長期修復——從谷底反彈的品牌重建策略

危機發生後的三個月內,Nordic Living實施了一系列品牌修復措施:

透明度倡議:發布「價格透明報告」,詳細解釋產品定價結構,展示從原材料到零售環節的成本分析。

消費者參與計劃:成立由忠實客戶和批評者共同組成的「消費者諮詢委員會」,直接參與產品定價和營銷策略的制定。

價值回饋項目:將每年營收的1%用於家居設計教育項目,幫助經濟條件有限的年輕設計師。

這些措施逐漸產生了效果。根據品牌跟踪數據,Nordic Living的消費者好感度在危機發生6個月後恢復到了危機前水平的85%,銷售額則恢復到了危機前的78%。

「最令人驚訝的是,品牌在年輕消費群體中的知名度反而提高了,」市場分析師李明翰指出:「雖然最初是負面關注,但通過有效的危機處理和品牌重塑,部分年輕消費者開始以更積極的眼光看待這個老牌企業。」


第八章:教訓與啟示——社群時代的品牌管理新規則

Nordic Living的案例為所有品牌提供了寶貴的教訓:

第一:社群媒體無小事
在社群媒體時代,單一貼文可能引發全球性危機。品牌必須建立完善的社群管理流程和危機預案。

第二:速度與真誠至關重要
危機發生後的前4小時是黃金處理期。回應必須快速,但更重要的是真誠——消費者能夠輕易識別模板化回應和真正的歉意。

第三:刪文不是解決方案
單純刪除負面內容而不解決根本問題只會加劇危機。透明度和問責制比試圖掩蓋錯誤更有效。

第四:在地團隊需要授權
跨國品牌必須授予在地團隊足夠的自主權,以便在危機發生時能夠快速反應,而不必等待總部指示。

第五:從防禦到參與
現代品牌管理不應只是防禦負面內容,而應積極參與對話,甚至主動邀請批評者參與品牌建設。

「在這個時代,每個品牌都離危機只有一步之遙,」公關專家陳俊宏總結道:「區分成功與失敗的不是是否遇到危機,而是如何應對危機。Nordic Living的案例最寶貴之處在於,它展示了如何從一場幾乎致命的危機中恢復,甚至變得更加強大。」


結語:危機後的新生

一年後,Nordic Living委託獨立機構進行品牌健康度調查,結果顯示雖然爭議事件仍然被大多數消費者記得,但超過60%的受訪者認為品牌「真誠地從錯誤中學習並改進」。

更令人意外的是,當初引發爭議的@chen_ling_77現在成了品牌的「消費者顧問」,參與了新產品線的定價策略。

「這段旅程令人難以置信,」@chen_ling_77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表示:「我從一個不滿的消費者變成了品牌的合作者。這顯示了當品牌願意傾聽和改變時,奇蹟是可能發生的。」

而那位因不當回覆而被解雇的社群經理,在經歷專業培訓後,現在專注於幫助其他品牌避免類似錯誤。

「有時我們需要一場災難來覺醒,」Nordic Living執行長Lars Andersen在周年反思中寫道:「感謝那場危機,它讓我們成為一個更謙虛、更聰明、更貼近消費者的品牌。在這個透明化的時代,這可能是最寶貴的競爭優勢。」

這場始於25個字的危機,最終變成了一個關於謙遜、學習和重塑的故事——證明即使在社群媒體時代,一個品牌最黑暗的時刻也可能成為它轉型光明的開端。

Leave your thought here

最近文章

文章分類

文章標籤

App Store優化 fb檢舉有用嗎 FB騷擾處理 Google Trends Google惡意評論刪除 Google 我的商家優化 Google 移除搜尋結果 Google 聲譽管理 google評論惡意攻擊 Google 評論政策 Google 評論管理 Google負評提告 Google負評申訴 ig假帳號舉報 ig帳號被停用 ig帳號被停用dcard IG新聞下架 ig被停用多久恢復 IG被盜怎麼救 ig騷擾報警 ig騷擾律師 Instagram帳號被盜怎麼辦 Reddit Reddit舉報貼文 SEO專家 SEO 負面文章 threads停權 Threads停權恢復 threads帳號停權恢復 threads恢復帳號 threads違反社群守則 YouTube 誹謗影片刪除 侵犯版權 個人聲譽危機 個人資料保護法 內容營銷 公然侮辱罪 利用影片提升排名 刪除 Google 搜尋結果 刪除ig假帳號 刪除谷歌差評 刪除負面內容 刪除負面文章 刪除負面新聞 博客管理 反 SLAPP 法律 告人誹謗極難勝訴 品格誹謗 品牌網路聲譽修復 品牌聲譽分析 品牌聲譽監控 品牌聲譽管理定義 品牌聲譽管理專家 品牌聲譽管理是什麼 品牌聲譽風險 品牌聲音 如何處理公關危機 應對網路勒索 應用商店優化 我可以刪除 Google 評論嗎 我的google評論 打造個人品牌 提升品牌形象 損害品牌聲譽 搶註網址 本地SEO優化 本地SEO排名 本地聲譽行銷 消費者信心 消除負面新聞 獲得更多 Google 評論 監控網路聲譽 移除負面新聞 網路聲譽預防 網路誹謗律師 網路騷擾報警 臉書檢舉 衡量品牌聲譽 被遺忘權案例 被遺忘的權利 誹謗他人名譽 誹謗罪構成要件 誹謗訴訟時間 谷歌差評刪除 谷歌搜尋結果移除 負評提告 負面內容刪除 負面宣傳 負面搜尋結果 負面新聞刪除 負面新聞刪除策略 負面新聞可以刪除嗎 負面新聞影響 負面新聞處理 負面新聞處理技巧 越南數位行銷 連結建設策略 面對網路勒索 面對負評 韓國行銷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