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的負面文章、記錄和內容可以隱藏或刪除嗎?


關於「違反勞動法令事業單位(雇主)查詢系統」記錄能否被隱藏或刪除的完整指南,包含相關說明、法規依據、常見問題以及成功改善的案例方向:
「違反勞動法令事業單位查詢系統」負面記錄可以隱藏或刪除嗎? 完整指南
前言
在台灣,勞動部建置的「違反勞動法令事業單位(雇主)查詢系統」(俗稱勞工違規黑名單查詢系統),是保障勞工權益、促進勞動條件透明化的重要工具。許多雇主或人資單位難免會關心:一旦因違反勞動法令被公告在這個系統上,這些「負面記錄」有沒有辦法「關掉」、「隱藏」或「刪除」?這份指南將深入探討這個問題的核心,提供明確的答案、法規依據、後續處理建議,並探討何謂真正的「成功案例」。
核心問題:記錄能否被隱藏或刪除?
明確答案:在法定公告期間內,記錄「無法」由事業單位或雇主主動要求「隱藏」或「刪除」。
關鍵原因與法規依據:
- 法定強制公告性質:
- 根據《勞動基準法》第80條之1規定,主管機關(地方勞工行政主管機關)對於違反本法經「處罰鍰」、「公布名稱」或「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之事業單位,應定期公布其名稱、負責人姓名、處分期日、違反條文及罰鍰金額,並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應按次處罰。
- 此公告是法律賦予主管機關的義務,目的是透過公開資訊,促使事業單位遵守法令、保障勞工權益,並提供求職者與社會大眾重要的參考資訊。它具備「行政處分」 及 「公共利益」 的性質。
- 公告期限有明確規定:
- 記錄並非永久存在。依據《違反勞動法令事業單位公布專區實施要點》(或各地方政府依此要點訂定的相關規定),公告的「期間」有明確規範:
- 一般常見的公告期間為 「自處分日起或確定日起一年」。
- 某些重大違規(例如涉及職災死亡、大量解僱未依法通報等嚴重情節),公告期間可能更長(例如二年或三年)。
- 「屆期未改善按次處罰」 的記錄,通常會持續公告到該事業單位完成改善為止。
- 關鍵在於:在法定的公告期限內,該記錄必須依法公開展示於查詢系統上,主管機關無權、也依法不能因事業單位的要求而提前隱藏或刪除。
- 記錄並非永久存在。依據《違反勞動法令事業單位公布專區實施要點》(或各地方政府依此要點訂定的相關規定),公告的「期間」有明確規範:
- 資訊公開與公益優先:
- 該系統的設立核心是基於「資訊公開透明」與「保障公共利益」(特別是勞工權益)。允許雇主自行要求刪除或隱藏記錄,將嚴重削弱系統的公信力、預警功能,以及對勞工的保護力度。
常見迷思與澄清:
- 迷思一:「拜託主管機關或透過關係就可以刪掉記錄?」
- 澄清: 不可能。主管機關依法行政,刪除未到期記錄是違法的行為。任何關說都無法改變法定公告的事實。
- 迷思二:「繳完罰款記錄就會消失?」
- 澄清: 繳納罰款只是履行處分的金錢義務,並不影響法定公告期間的執行。記錄仍會持續公告至期滿。
- 迷思三:「公司改名或負責人變更就能洗掉記錄?」
- 澄清: 不一定。系統公告通常包含事業單位的「名稱」和「統一編號」。如果只是公司名稱變更但統編不變,主管機關通常會在系統上註記新舊名稱,讓記錄具有延續性。負責人變更更不影響該事業單位過去的違規記錄公告。目的在於讓公眾知曉該「事業體」的違規歷史。
- 迷思四:「記錄公告期滿後,系統上就完全查不到了?」
- 澄清: 法定公告期滿後,該筆記錄原則上會從「當前公開查閱」的列表中移除(即一般公眾在勞動部官網的查詢系統輸入關鍵字搜尋「現行有效」公告時不會出現)。然而:
- 該筆行政處分的事實依然存在於主管機關的內部檔案中。
- 特定人士(如主管機關人員、司法單位)在必要時可能仍可調閱歷史資料。
- 部分地方政府或第三方網站可能曾備份或引用過歷史資料,但這非勞動部系統本身持續公開。
- 澄清: 法定公告期滿後,該筆記錄原則上會從「當前公開查閱」的列表中移除(即一般公眾在勞動部官網的查詢系統輸入關鍵字搜尋「現行有效」公告時不會出現)。然而:
事業單位能做的「改善」與「成功案例」方向
雖然無法提前刪除記錄,但事業單位可以採取積極作為,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並創造「正向扭轉」的成功案例:
- 立即徹底改善違規事項:
- 這是最根本也最重要的一步。收到處分書後,務必詳讀違規內容,在主管機關要求的期限內(或更早)完全改正違法行為(例如:補足加班費、補休、調整不合法工時、改善安全設施、完成法定通報程序等)。
- 成功關鍵: 展現對法規的尊重與解決問題的誠意。避免「只繳罰款不改善」,導致後續被按次處罰(屆期未改善)而延長負面記錄的公開時間,甚至被公布負責人姓名。
- 加強內部勞動法令遵循:
- 全面檢視制度: 聘請專業顧問(如律師、會計師、人力資源顧問)協助檢視勞動契約、工作規則、薪資結構、出勤管理、休假制度、職安衛措施等,確保完全符合《勞基法》、《職業安全衛生法》、《性別工作平等法》、《勞工退休金條例》等相關法令。
- 持續教育訓練: 對管理階層(尤其是人資、部門主管)及員工進行常態性的勞動法令教育訓練,提升全員法遵意識。
- 建立內部稽核機制: 定期自行檢視勞動條件,及早發現潛在問題並修正。
- 積極與主管機關溝通:
- 在改善過程中,若對改善方式有疑義,可主動、禮貌地向承辦的勞工局(處)詢問確認,確保改善方向正確。
- 改善完成後,必要時可備妥相關證明文件(如補發薪資證明、調整後的出勤紀錄、改善後照片等)供主管機關參考(雖然不影響公告期,但展現負責態度)。
- 建立正面企業形象:
- 記錄公告期滿下架後,持續維持良好的勞動條件。
- 可自願性參與主管機關辦理的優良事業單位評選(如勞動部「工作生活平衡獎」、「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獎」等,或地方政府相關獎項)。
- 積極投入企業社會責任(CSR)活動,建立負責任的雇主品牌。
- 成功案例精神: 真正的「成功」不是抹去過去,而是從錯誤中學習,徹底改革,成為遵守法令、善待員工的模範企業。長期下來,公眾與求職者自然會看到公司的改變與努力。
- 對外溝通策略(謹慎為之):
- 若記錄對企業聲譽造成重大衝擊(如上市櫃公司),在記錄仍在公告期間時,不建議直接對外否認或企圖掩蓋,這可能引發更大爭議。
- 更務實的做法是:專注於內部改善,並在適當場合(如對員工、重要客戶或投資人說明時)誠實說明過去的疏失、已採取的具體改善措施以及未來的承諾,強調公司已學到教訓並致力於合規與員工福祉。誠懇面對有時比掩飾更能贏回信任。
結論
- 鐵則: 在勞動部「違反勞動法令事業單位查詢系統」上的負面記錄,於法定公告期間內絕對無法由事業單位要求隱藏或刪除。這是基於法律強制規定及維護公共利益(勞工權益)的必然結果。
- 關鍵期限: 記錄會在公告期滿後(通常為處分確定日起一年,重大違規更長)自動下架,不再於公開查詢系統上顯示。
- 事業單位唯一正道: 面對記錄,唯一且最有效的應對方式是「立即徹底改善違規事項」 並「建立長期穩健的勞動法令遵循制度與文化」。
- 成功案例定義: 真正的成功案例,是那些曾經跌倒,但能深刻反省、徹底改革,最終成為勞動法令遵循模範、贏得員工信任與社會尊重的企業。這需要時間、決心和持續不懈的努力,而非尋找刪除記錄的捷徑。
企業應將此系統視為重要的提醒與改進契機,將心力投入於創造合法、合理且友善的勞動環境,這才是永續經營與建立優良雇主品牌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