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人格誹謗?法律定義
人格誹謗是指損害某人名譽的書面或口頭虛假陳述。然而,它通常不被視為犯罪。 人格誹謗或品格誹謗是一種虛假陳述,會損害其目標人的聲譽。雖然誹謗性言論很嚴重,但大多數國家將其視為民事錯誤(也稱為侵權行為),而不是刑事犯罪。以下是您應該了解的關於人格誹謗的信息,以及如果您受到冤屈可以採取的步驟。 目錄 人格誹謗:含義和範例 作為一種侵權行為,誹謗主要受普通法管轄,普通法是透過司法判決而非立法制定的。這意味著誹謗法的具體細節可能因國家而異,但基本原則在美國各地總體上保持一致。 一般來說,誹謗性言論必須是: 誹謗的受害者(原告)可以透過民事訴訟尋求賠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誹謗訴訟的潛在結果差異很大,取決於誹謗言論的背景和程度、其對受害者生活的影響以及原告的過失程度。 誹謗的類型 誹謗包括兩種主要類型:口頭誹謗和書面誹謗。 書面誹謗: 發送給公司董事會的電子郵件指控員工偷竊財產,如果導致錯誤解僱,則可被視為誹謗。誹謗指控的一個關鍵特徵是其持久性,因為虛假陳述會被記錄下來並且易於重複引用。 口頭誹謗: 例如,有人可能向當地新聞頻道謊稱某餐館老闆故意在菜餚中使用過期食材,從而發表誹謗性言論,導致顧客流失。儘管如此,誹謗仍然具有挑戰性,因為它涉及證明某人發表了某些口頭言論。 如何證明人格誹謗 誹謗案件的挑戰之一是平衡言論自由權與個人保護其聲譽的權利。法院必須承認合理的批評和意見,同時也為那些真正受到虛假陳述傷害的人提供追索權。 以下是法院經常尋找的內容以及被告可能如何回應: 誹謗索賠的關鍵要素 雖然誹謗索賠的具體要素取決於所主張的索賠類型和適用的國家/地區法律,但原告通常必須確定四件事: 此外,原告可能需要提供有關其身份(公眾人物與私人)和聲明(公眾關注事項與私人事項)的背景信息,因為這些因素會影響法院如何應用上述標準。 舉證責任 在誹謗案件中,舉證責任通常取決於原告作為「私人」或「公共」個人的身分。 私人: 公眾人物: 法律通常要求公眾人物證明真正的惡意,因為他們自願同意將自己置於公眾視野中。對它們的看法——即使是嚴厲的或不利的——都是受保護的言論,對訴訟的恐懼不應阻止對公共事務的評論或討論。 誹謗索賠的常見辯護 當面臨誹謗索賠時,被告可以用一些辯護來回應,以保護他們免受責任: 然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