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顧問觀點:哪些Google負評絕對能刪除?具法律效力的案例分享
【法律顧問觀點】哪些Google負評絕對能刪除?具法律效力的案例與實務解析 在數位時代,Google評價已成為企業聲譽的命脈。一條負評可能導致業績大幅下滑,甚至摧毀多年經營的品牌形象。許多企業主面對不實負評時,往往感到無助與憤怒。然而,從法律角度來看,並非所有負評都受到言論自由的絕對保護。本文從法律顧問觀點,深入分析哪些類型的Google負評能夠透過法律途徑刪除,並分享具法律效力的實際案例,提供企業主維護自身權益的實用指南。 一、法律基礎:言論自由與名譽權的平衡 在討論哪些負評可刪除前,必須先了解法律如何平衡言論自由與名譽保護。我國憲法第11條保障人民之言論自由,但同法第22條亦規定:「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權利,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憲法之保障。」換言之,言論自由並非絕對,當言論侵害他人名譽權、隱私權或營業信譽時,法律將提供救濟途徑。 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規定:「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第195條第1項更明確指出:「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 在數位環境中,最高法院近年多次肯定網路評價對企業經營的重要性,並認為不實負評可能構成侵權行為。例如,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246號判決指出:「在網路時代,企業之商譽與信用更顯脆弱,一則不實負面評價可能對企業造成難以彌補之損害,故應給予適當法律保護。」 二、絕對能刪除的負評類型:法律實務見解 根據我國法院實務見解與Google官方政策,以下幾類負評幾乎都能成功申請刪除: 1. 明顯虛構事實的誹謗性評論 若評論內容明顯與事實不符,且具有惡意攻擊性質,這類負評在法律上最容易成功刪除。關鍵在於能夠舉證證明評論內容的虛假性。 案例分享:台北地方法院107年度訴字第3456號判決某餐廳遭匿名評論指控「使用過期食材導致顧客食物中毒」。業者提出衛生單位稽查報告、食材進貨單據與保存紀錄,證明並無使用過期食材情事,且衛生單位從未接獲食物中毒通報。法院認定該評論已構成誹謗,判決評論者應刪除評論並賠償新台幣15萬元。業者憑此判決向Google成功申請刪除該則負評。 法律要點:當業者能提出強力證據反駁評論內容時,法院通常會認定該評論已逾越合理評論範圍,而構成侵權行為。 2. 涉及個人隱私與個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