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我的商家負評刪除實錄:台北某髮廊的危機處理案例
Google我的商家負評刪除實錄:台北某髮廊的危機處理案例 在數位時代,一家位於台北東區巷弄內,原本僅靠口碑與熟客經營的質感髮廊「沐時空間」,正面臨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一個平靜的週一早晨,創辦人兼首席設計師Eva如往常般打開電腦,準備檢視一週的預約狀況時,映入眼簾的卻是一個讓她心跳漏了一拍的畫面——「沐時空間」的Google我的商家評分,一夜之間從穩定的4.9顆星驟降至4.5顆星。而罪魁禍首,是一則剛剛發布、措辭嚴厲且充滿情緒性字眼的「一星負評」。 這篇負評的標題寫著:「極度糟糕的消費體驗,設計師態度傲慢,再也不推薦!」內文詳細描述了一位自稱是首次光顧的顧客S小姐的經歷。她指控預約的設計師在溝通時心不在焉、強行推銷高價護髮項目,當她拒絕後,設計師的態度明顯轉為冷淡,後續的剪髮服務也被形容為「草草了事」、「與要求的造型相差十萬八千里」。S小姐更在文末強調,她離店時感到無比委屈與憤怒,並揚言要告知所有親友避開這家地雷店。 這個負評像一枚深水炸彈,在「沐時空間」平靜的日常中引爆。Eva深知,在台灣,尤其是台北這樣競爭激烈的市場,消費者極度依賴Google評論作為消費決策的依據。一個顯眼的一星負評,不僅會嚇跑潛在新客,更可能動搖長期熟客的信心。這已經不是單一客訴問題,而是一場關乎品牌聲譽的數位危機。她意識到,傳統的私下道歉可能已經不足夠,必須有一套系統性、公開且真誠的「線上危機處理」策略。於是,一場關於負評刪除與聲譽修復的實戰,就此展開。 第一幕:冷靜評估,切勿立即回覆——情緒管理是第一步 Eva的第一個本能反應是憤怒與委屈。她認識文中所指的設計師Amy,是一位在公司服務五年、以耐心細心著稱的資深員工,與指控內容的形象大相逕庭。她幾乎想立刻在評論下方回擊,條列時間點、甚至想調出監視器畫面來證明S小姐的指控不實。然而,她深吸一口氣,想起了過去參加過的數位行銷講座中,專家不斷強調的「黃金24小時法則」與「情緒冷卻期」。 她做了三件事: 這個階段的核心在於,將危機視為一個「診斷問題」的機會,而非單純的「攻擊」。Eva沒有將S小姐視為敵人,而是將她的負評看作一份雖然措辭激烈,但卻寶貴的「消費者心聲報告」。 第二幕:擬定策略,公開與私雙管齊下——專業回應的藝術 在冷靜一天,並完成內部調查後,Eva開始起草回應。她的策略是「公開回應展現態度,私下聯繫解決問題」。 步驟一:撰寫專業的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