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搜尋行為:平台偏好真正告訴我們什麼
了解心態、情緒和行為如何影響平台選擇以及如何建立滿足這些需求的內容策略。 當我們談論搜尋時,我們通常會專注於人們正在尋找的內容——關鍵字、查詢和意圖。 但在2025年,我們需要提出一個更有力的問題:“他們在哪裡搜尋——為什麼在那個時刻選擇那個平台?” 搜尋領域正在快速發展。 但平台偏好不僅與功能有關。 它根植於人類的行為。我們如何思考、感受和選擇取決於我們所走的旅程。 行為的改變需要時間──但它一定會改變。隨著人工智慧變得越來越普遍,這種變化可能會加速。 讓我們來探討平台選擇背後的行為科學。 以下內容大部分來自我的機構進行的研究,旨在探索搜尋習慣如何跨平台、跨人口統計和跨行業轉變。 主動搜尋與被動搜尋:行為視角 了解主動搜尋和被動搜尋之間的差異是解讀平台行為的關鍵。 主動搜尋:目標驅動和意圖引導 主動搜尋是以任務為導向的。 「我該如何填寫這份稅表?」或「最佳跑步訓練鞋」。 這些都是目標導向的時刻。 SEO行業傳統上以這種方式進行最佳化,根據某人想要做的事情來回答查詢。 被動搜尋:探索性和情感主導 另一方面,被動搜尋是探索性的。 使用者並不是在尋找特定的東西。 他們滾動瀏覽,並受到啟發。 被動搜索可以導致立即採取行動,但更多的時候,它會埋下一顆種子。 許多被動搜尋的結果將會充實人們手機上的「已儲存物品」清單或螢幕截圖——為未來的購買或決策提供想法。 平台使用一覽 平台分為以下兩個陣營: 搜尋類型 最常用的平台 積極的 Google、YouTube、Reddit、ChatGPT 被動的 TikTok、Instagram、Pinterest 谷歌仍然佔據主導地位,每 10 人中就有 8 人將其作為主要搜尋引擎。 位居第二的是 YouTube,49% 的受訪者使用它進行搜索,其次是 Instagram,佔 30%。 ChatGPT 位居第四,23%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使用它進行搜尋。 值得注意的是——到 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