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路誹謗賠償

台灣網路誹謗賠償

在台灣,若因網路誹謗導致名譽受損,當事人可透過民事訴訟請求賠償,並可能同時追究刑事責任。以下整理法律依據、賠償範圍、實務案例及操作步驟:
一、法律依據與賠償範圍
1. 《刑法》誹謗罪(第310條)
- 構成要件:散布「不實言論」且「足以毀損他人名譽」。
- 刑事責任:可處 1年以下有期徒刑 或 1.5萬元以下罰金。
- 告訴期限:需在知悉犯人後 6個月內 提出告訴。
2. 《民法》侵權行為(第184、195條)
- 請求權基礎:名譽權受侵害,得請求「財產損害」及「精神慰撫金」。
- 賠償範圍:
- 財產損害:如因誹謗導致客戶解約、收入減少等實際損失。
- 精神慰撫金:法院依「加害程度」、「雙方身分地位」酌定金額,實務常見 3萬至50萬元,重大案件可達 百萬元以上。
- 請求時效:知悉損害時起 2年內,或侵權行為發生後 10年內。
二、實務判決賠償金額參考
1. 一般個人名譽受損
- 案例:網友在臉書社團發文指控他人「詐騙」,但無法舉證。
- 判決:法院判賠 8萬元 精神慰撫金(2022年新北地院)。
2. 公眾人物或企業
- 案例:某網紅在直播中誣指餐廳「使用過期食材」,導致業績下滑。
- 判決:賠償 120萬元(含營業損失與精神慰撫金,2021年台北地院)。
3. 大規模網路散佈
- 案例:匿名帳號在PTT發文誹謗醫師「收受藥商回扣」,文章被轉載至多平台。
- 判決:總賠償 50萬元(2020年高雄地院)。
三、請求賠償的關鍵步驟
1. 蒐集證據
- 保存誹謗內容:立即截圖或錄影,記錄「發文時間」、「帳號名稱」、「瀏覽次數」。
- 網頁公證:透過民間公證人對侵權網頁進行「證據保全公證」,強化證據效力(費用約2,000-5,000元)。
- 第三方證人:若有人目睹誹謗過程,可請求作證。
2. 提起刑事告訴(可搭配民事求償)
- 流程:
- 至警局報案或向地檢署提出「刑事告訴狀」。
- 檢方偵查後起訴,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節省裁判費。
- 優勢:透過刑事程序迫使對方出面,並取得判決書作為民事賠償依據。
3. 單獨提起民事訴訟
- 訴狀重點:
- 具體說明「侵權行為」(如貼文連結、轉載紀錄)。
- 列舉「損害金額計算方式」(如精神痛苦、商譽損失)。
- 費用:若請求100萬元賠償,需先繳約1%裁判費(約1萬元)。
四、影響賠償金額的關鍵因素
- 言論散布範圍
- 貼文瀏覽次數破萬 vs. 僅數十人觀看,賠償金額差異可達10倍以上。
- 加害人惡意程度
- 匿名攻擊、持續散佈不實訊息,法院可能加重賠償。
- 當事人身分
- 公眾人物、企業因名譽影響商業利益,通常獲判較高賠償。
- 是否道歉或下架內容
- 若加害人主動刪文並公開道歉,可能減少賠償金額。
五、常見抗辯與法院見解
1. 「言論屬實」抗辯
- 加害人需證明內容「真實」且「與公共利益相關」,否則仍構成誹謗。
- 例:指控公務員貪污若無法舉證,即使出於善意仍可能判賠。
2. 「合理評論」抗辯
- 法院可能接受對「可受公評之事」的負面評價(如商品體驗),但需基於事實。
3. 「匿名帳號」責任
- 若警方透過IP追蹤確認真實身份,匿名者仍需賠償。
六、實際操作建議
- 優先蒐證:
使用「螢幕錄影」保存動態證據(如限時動態誹謗內容)。 - 聯合告訴:
若多人受害(如企業員工集體被誹謗),可共同分攤訴訟成本。 - 利用假處分:
向法院聲請「暫時下架誹謗內容」,防止損害擴大。 - 諮詢專業:
複雜案件建議委任律師,或向法律扶助基金會申請協助。
七、總結
網路誹謗賠償的關鍵在於 「即時蒐證」 與 「明確證明損害」。
- 輕微案件:可透過調解或簡易程序求償數萬元。
- 重大侵害:需策略性結合刑事告訴與民事求償,爭取高額賠償。
若遇網路誹謗,建議立即行動,避免證據滅失,並諮詢法律專業以保障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