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我們的客戶帶來收入1,369,182,200 美元

Blog

TikTok影片侵犯名譽權?律師教你如何合法要求刪除

WebRto article cover TikTok video infringes on reputation rights-04
TikTok 負面內容刪除 / 版權侵權

TikTok影片侵犯名譽權?律師教你如何合法要求刪除

TikTok影片侵犯名譽權?律師教你如何合法要求刪除

在當今這個注意力經濟的時代,TikTok以其強大的演算法和病毒式傳播能力,成為了資訊擴散最快的平台之一。然而,這種便利性也像是一把雙面刃。當有人未經同意,將帶有侮辱、誹謗或不實指控的影片上傳至TikTok時,其對個人名譽的殺傷力是核彈級的。你可能在一覺醒來後,發現自己成為了全网嘲笑的對象,或是被莫須有的罪名纏身,生活、工作、人際關係均受到毀滅性打擊。

面對這樣的情況,憤怒與焦慮是人之常情,但更重要的是冷靜、理智地採取「合法」行動。本文將從法律實務的角度,深入剖析名譽權的定義、TikTok平台的法律責任,並提供一套完整、按部就班的策略,教您如何有效地要求侵權影片下架,甚至在必要時,透過法律途徑捍衛自己的清白與尊嚴。

第一部分:深入理解「名譽權」在法律上的界線

在採取任何行動之前,必須先清楚了解您手中的法律武器究竟是什麼。在台灣,名譽權的保護主要散見於《民法》與《刑法》之中,兩者的目的與救濟方式有所不同。

1. 《民法》上的名譽權侵害:追求金錢賠償與回復名譽

  • 法律依據: 主要為《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第195條(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其名譽被侵害者,並得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
  • 構成要件:
    • 有不法行為: 行為人作出了侵害您名譽的行為,例如:陳述不實之事(誹謗)、或使用貶抑性言詞(侮辱)。
    • 導致名譽受損: 該行為足以讓社會上不特定多數人對您的社會評價產生負面觀感。
    • 行為與損害間有因果關係: 您的名譽損害確實是因該TikTok影片所導致。
    • 行為人具有故意或過失: 對方是明知故犯,或應注意而未注意其言論的真實性與適當性。
  • 救濟方式:
    • 財產上的損害賠償: 例如因謠言導致您被公司解雇的薪資損失、業務訂單取消的營業損失等。您需要負舉證責任,證明這些損失與影片的直接關聯性。
    • 非財產上的損害賠償(精神慰撫金): 名譽受損所帶來的精神痛苦、失眠、焦慮等。金額由法官斟酌雙方身分、地位、經濟狀況及受害程度而定。
    • 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 這是極其重要的一環。法院可判決行為人必須在特定平台(如TikTok或其個人主頁)刊登「道歉啟事」或「澄清聲明」,其內容、刊登位置、期間及方式需經法院認可。需要注意的是,法院見解認為「道歉」涉及行為人自我羞辱,故「回復名譽」的方式需以「洗刷污名」為目的,而非強制道歉,因此實務上多以「判決書摘要」或「澄清聲明」為主。

2. 《刑法》上的名譽罪章: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 法律依據: 主要為《刑法》第309條「公然侮辱罪」與第310條「誹謗罪」。
    • 公然侮辱罪(第309條): 指的是在「不涉及事實陳述」的情況下,公然對他人進行「抽象謾罵」或「人身攻擊」。例如在TikTok影片中罵人「垃圾」、「人渣」、「廢物」等,屬於對人格的蔑視與汙衊。此罪為「告訴乃論」,需在六個月內提出告訴。
    • 誹謗罪(第310條): 指的是「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具體事實』」。重點在於「陳述的內容是虛偽的」。例如在影片中指控您「偷竊公司財物」、「考試作弊」、「從事不法行為」等,而這些事情並非事實。同樣為告訴乃論之罪。
    • 免責條件(第310條第3項): 對於誹謗罪之事,若能證明其為真實,且與公共利益相關,则不罰。但純屬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此外,第311條也規定了諸如因自衛、自辯或保護合法利益所做的善意言論等免責情況。
  • 救濟方式: 行為人可能面臨「拘役」或「有期徒刑」等刑罰。對被害人而言,提起刑事告訴的目的除了懲罰行為人外,更重要的是利用「以刑逼民」的策略,在刑事訴訟程序中附帶提起民事賠償請求,此舉可節省裁判費的支出。

3. 民事與刑事的交叉運用策略

實務上,被害人通常會選擇「民刑事併行」。先提出刑事告訴,利用檢警的調查權(可向TikTok調閱使用者IP、帳號資訊等)找出匿名加害人,並在偵查或審理過程中,同時提出附帶民事訴訟請求賠償。這是一套非常有效的組合拳。

第二部分:TikTok平台的法律地位與其責任歸屬

許多受害者會直覺地認為「TikTok放任這些影片流通,也應該負責」。這個想法部分正確,但法律上有嚴格的界定。

1. 平台並非「內容提供者」,而是「網路中介服務」

根據台灣的《著作權法》及歐盟的《數位服務法》(DSA)等國際趨勢,TikTok這類平台在法律上被定位為「網路中介服務提供者」。原則上,對於用戶上傳的內容,平台不負事前審查的義務。這背後的邏輯是為了保障言論自由與網路產業的發展,否則平台將因龐大的審查成本與法律風險而無法運作。

2. 「通知-取下」機制是關鍵

平台免責的前提,在於建立了有效的「通知-取下」機制。當權利人發現侵權內容時,可以向平台發出正式通知,平台在接獲通知後,若認為內容確實涉嫌侵權,則有義務迅速將該內容移除或封鎖,否則就會與直接侵權人負連帶責任。

TikTok的侵權檢舉機制:
TikTok應用程式內建了檢舉功能。您可以透過以下步驟進行:

  • 找到侵權影片,點擊分享箭頭旁的「…」或「檢舉」按鈕。
  • 選擇檢舉原因,例如「誹謗或侮辱」或「仇恨行為」等。
  • 依照指示填寫詳細情況。
    這個方法簡單快速,適合處理明顯的侵權內容。然而,它的缺點在於:
  • 平台自主判斷: TikTok的審核團隊擁有最終決定權,他們可能因對當地法律不熟悉或判斷標準不同,而拒絕您的檢舉。
  • 缺乏強制力: 這僅是平台內部的自律機制,並非正式的法律程序。

3. 如何對TikTok發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通知」?

若要強化您的請求,使其從「使用者檢舉」升級為「具有法律效力的通知」,您應該準備一份嚴謹的書面文件。這份文件不僅能提高影片下架的機率,更是後續法律訴訟中的重要證據,證明您已盡力防止損害擴大。

一份合格的法律通知應包含以下要素:

  • 您的個人資料: 姓名、身分證字號、聯絡電話、地址、電子郵件。
  • 明確的權利聲明: 明確指出您是哪一部TikTok影片的當事人,您的「名譽權」正在遭受不法侵害。
  • 侵權內容的具體指認: 提供侵權影片的完整URL連結、TikTok帳號名稱、影片上傳時間、以及影片中具體侵害您名譽的言論內容(最好能逐字摘錄,或提供影片逐字稿)。
  • 不實陳述的具體說明: 針對影片中的不實指控,逐一提出事實澄清與反證。例如,對方指控您在某日偷竊,您應提出該日您根本不在現場的證明(如打卡記錄、監視器畫面、人證等)。
  • 法律依據的援引: 明確寫出您主張的法律權利,例如:「該影片內容已涉嫌違反《刑法》第310條誹謗罪及《民法》第195條對名譽權之侵害。」
  • 明確的請求: 要求TikTok公司在收到本通知後「X小時內」(例如24或48小時)依據「通知-取下」原則,將該侵權影片下架。
  • 後續法律行動的預告: 表明若平台未在期限內處理,您將依法追究TikTok公司的連帶法律責任。
  • 附上證據: 將所有能證明對方言論不實的證據(如對話記錄、照片、文件等)一併附上。
  • 寄送方式: 使用「存證信函」掛號寄至TikTok在當地法律要求下公告的聯絡地址,或寄送電子郵件至其官方指定的權利侵害通知信箱,並務必保留發送紀錄。

第三部分:律師手把手教戰:從蒐證到提告的完整流程

當發現名譽被侵害時,請勿驚慌,立刻按照以下步驟行動:

步驟一:冷靜、全面、即時的「證據保全」

這是所有後續法律行動的基石,一旦影片被刪除或設定為私密,證據就消失了。

  • 完整錄影: 使用手機或其他錄屏軟體,從打開TikTok App開始,搜尋到該帳號,點開影片,並完整錄下影片的播放過程、下方的留言數、愛心數、分享數,以及上傳者的帳號名稱。這能證明該影片確實「公開」於TikTok平台上。
  • 網頁存證: 使用「網頁時光機」(Web Archive)等服務,輸入影片網址進行存檔。或者,可以使用國內公證人提供的「網頁存證服務」,其法律證明力最高。
  • 下載影片: 透過合法的第三方工具下載原始影片檔案,確保畫質清晰。
  • 記錄擴散狀況: 截圖記錄影片的觀看次數、按讚數、留言內容與分享次數,這些是評估損害範圍、請求精神慰撫金的重要依據。

步驟二:發送存證信函與法律通知

  • 對行為人發送存證信函: 如果您知道對方是誰,應先委託律師寄發存證信函給行為人。內容應載明侵權事實、要求其在期限內(例如三日內)刪除影片、公開道歉,並賠償損失,否則將依法追訴。此舉有中斷時效、促成和解、以及作為法庭上證明對方「惡意」的證據等多重效果。
  • 對TikTok發送正式法律通知: 如上節所述,準備嚴謹的書面通知,要求平台下架影片。

步驟三:提出刑事告訴與民事訴訟

若前述步驟無效,或侵害情節重大,應立即啟動司法程序。

  • 提出刑事告訴:
    1. 撰寫告訴狀: 委託律師撰寫刑事告訴狀,將行為人(若不知名,可先列「不詳姓名者」)與TikTok平台(因其未下架影片,可能涉有幫助侵權之嫌)列為被告。
    2. 遞狀地檢署: 將告訴狀、您蒐集的所有證據(光碟、截圖、存證信函副本、發給平台的通知副本等)一併遞交至地檢署。
    3. 警方報案: 亦可直接至警察局(刑事警察大隊科技犯罪防制官)報案,完成筆錄。
    4. 偵查程序: 檢察官將會分案偵辦,傳喚雙方到案說明,並可能向TikTok調閱使用者註冊資料(如IP位置、手機號碼等),以查明行為人真實身分。
  • 提起民事訴訟:
    1. 計算求償金額: 與律師詳細討論,計算您所遭受的財產損失(需單據證明)與精神慰撫金(依受害程度酌定)。
    2. 撰寫起訴狀: 向管轄之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訴之聲明應包括:請求被告賠償金額、請求被告在TikTok個人主頁刊登判決書摘要或澄清聲明至少30日等。
    3. 利用「附帶民事訴訟」: 在刑事案件起訴後,於第二審言詞辯論終結前,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可以省去一審的裁判費。

第四部分:特殊情境與進階法律策略

情境一:加害人匿名,該怎麼辦?
這是網路訟爭最常見的困境。解決方法是:

  • 先告「不詳姓名者」: 在刑事告訴狀中,先以「不詳姓名之TikTok使用者」為被告。
  • 請求檢察官調查: 請求檢察官向TikTok(或其母公司字節跳動)發出調查函,要求提供該帳號的註冊資訊、登入IP位址、綁定的手機或電子郵件等。
  • 由IP追人: 取得IP位址後,再向該IP所屬的網路服務提供商(如中華電信)調閱申請人資料,從而鎖定實際的行為人。

情境二:對方主張「言論自由」或「我說的是事實」如何反駁?

  • 舉證責任轉換: 在誹謗罪中,當您證明對方的指控足以損害您的名譽後,舉證「所言為真實」的責任就落在對方身上。如果對方無法提出確切證據,其主張便不成立。
  • 區分「事實」與「意見」: 「他偷了錢」是事實陳述,需要證明;「我覺得他是個人品低下的人」是意見表達,雖可能構成侮辱,但判斷標準不同。您需要論證,即使是意見表達,也已逾越合理評論的範圍,純屬人身攻擊。
  • 強調「與公共利益無關」: 如果對方的言論純屬您的私生活領域(如感情糾紛、家庭問題),與社會公益無涉,則即便他證明為真實,仍可能構成誹謗罪。

情境三:預防勝於治療——日常的數位足跡管理

  • 審慎設定隱私: 將個人社交帳號設定為私人,謹慎接受好友邀請。
  • 避免在網路上洩露過多個人資訊: 減少被惡意人士作為造謠素材的機會。
  • 與親友建立良好溝通: 若感覺有糾紛發生,提前與身邊的人說明,建立防火牆,讓不實謠言難以侵入您的核心社交圈。

結語:捍衛名譽是一場不容退讓的戰役

在數位時代,名譽是個人最珍貴的無形資產之一。當有人在TikTok這類具有龐大影響力的平台上,肆意踐踏您的名譽時,沉默與隱忍只會讓加害者更加肆無忌憚。法律,是文明社會賦予我們最強大的自衛武器。

整個維權過程雖然耗時費力,從證據保全、發函警告、平台檢舉到正式提告,每一步都需要耐心與專業知識。強烈建議您,在情況發生時,不要獨自面對,應立即諮詢並委任專業的律師。律師不僅能為您提供正確的法律策略,更能成為您心理上的強大後盾,陪伴您走過這段艱難的時期,最終讓真相得以彰顯,讓您的名譽得以回復,讓加害者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您的尊嚴,值得您奮力守護。立即下架TikTok影片

Leave your thought here

最近文章

文章分類

文章標籤

App Store優化 fb檢舉有用嗎 FB騷擾處理 Google Trends Google惡意評論刪除 Google 我的商家優化 Google 移除搜尋結果 Google 聲譽管理 google評論惡意攻擊 Google 評論政策 Google 評論管理 Google負評申訴 ig假帳號舉報 ig帳號被停用 ig帳號被停用dcard IG新聞下架 ig被停用多久恢復 IG被盜怎麼救 ig騷擾報警 ig騷擾律師 Instagram帳號被盜怎麼辦 Reddit Reddit舉報貼文 SEO專家 SEO 負面文章 threads停權 Threads停權恢復 threads帳號停權恢復 threads恢復帳號 threads違反社群守則 YouTube 誹謗影片刪除 侵犯版權 個人聲譽危機 個人資料保護法 內容營銷 公然侮辱罪 利用影片提升排名 刪除 Google 搜尋結果 刪除ig假帳號 刪除谷歌差評 刪除負面內容 刪除負面文章 刪除負面新聞 博客管理 反 SLAPP 法律 告人誹謗極難勝訴 品格誹謗 品牌網路聲譽修復 品牌聲譽分析 品牌聲譽監控 品牌聲譽管理定義 品牌聲譽管理專家 品牌聲譽管理是什麼 品牌聲譽風險 品牌聲音 如何處理公關危機 應對網路勒索 應用商店優化 我可以刪除 Google 評論嗎 我的google評論 打造個人品牌 提升品牌形象 損害品牌聲譽 搶註網址 本地SEO優化 本地SEO排名 本地聲譽行銷 消費者信心 消除負面新聞 獲得更多 Google 評論 監控網路聲譽 移除負面新聞 網路聲譽預防 網路誹謗律師 網路騷擾報警 編輯維基百科 臉書檢舉 衡量品牌聲譽 被遺忘權案例 被遺忘的權利 誹謗他人名譽 誹謗罪構成要件 誹謗訴訟時間 谷歌差評刪除 谷歌搜尋結果移除 負評提告 負面內容刪除 負面宣傳 負面搜尋結果 負面新聞刪除 負面新聞刪除策略 負面新聞可以刪除嗎 負面新聞影響 負面新聞處理 負面新聞處理技巧 越南數位行銷 連結建設策略 面對網路勒索 面對負評 韓國行銷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