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評論提告


關於在Google評論(Google Maps或其他平台)上因不實評論、誹謗或侵害名譽而提告的問題,以下是需要注意的法律要點和處理步驟:
一、可能涉及的法律責任
- 民事侵權(名譽權侵害)
- 若評論內容涉及不實指控、惡意誹謗或侮辱,可能構成《民法》中的名譽權侵害。
- 受害者可要求刪除評論、公開道歉,並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或商譽損失賠償。
- 刑事責任(誹謗罪、妨害信用罪)
- 若評論有「具體事實的捏造」,可能觸犯《刑法》第310條「誹謗罪」。
- 若屬「抽象謾罵」(如純粹辱罵無事實陳述),可能構成《刑法》第309條「公然侮辱罪」。
- 若虛假評論導致企業信用受損,可能涉及《刑法》第313條「妨害信用罪」。
- 個資法問題
- 若評論者未經同意公開他人姓名、電話等個人資料,可能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
二、提告前的準備步驟
- 保存證據
- 立即對不實評論進行「截圖」或「錄影」,保存完整內容(含發布時間、帳號名稱)。
- 使用「網頁存證工具」(如臺灣的存證雲)或公證人進行證據保全,避免對方刪除後舉證困難。
- 向Google提出檢舉
- 透過Google Maps的「檢舉評論」功能要求下架不當內容(路徑:評論右上方三點選單→檢舉評論)。
- 若涉及商家,可透過Google「我的商家」後台申訴。
- 蒐集損害證明
- 若評論導致營業損失,需準備營業報表、客戶流失證明等。
- 個人名譽受損可蒐集精神科就診紀錄、社會評價降低的證據(如他人詢問或嘲笑紀錄)。
三、法律程序
- 民事訴訟
- 向地方法院提起「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訴訟」,可請求:
- 刪除評論
- 賠償金(需證明實際損失)
- 登報或於相同平台道歉
- 訴訟時效:知悉侵權行為後2年內。
- 刑事告訴
- 向警局或地檢署提出「誹謗罪」或「妨害信用罪」告訴。
- 注意:誹謗罪屬「告訴乃論」,需6個月內提告。
- 跨境爭議
- 若評論者位於海外,需透過國際司法互助或平台協調,執行難度較高。
四、常見問題與風險
- 匿名帳號能否提告?
- 可向法院聲請調取Google帳號的IP位址或註冊資料,但實務上可能耗時。
- 真實但負面的評論是否違法?
- 若內容屬「真實經歷」或「合理主觀評價」(如:服務態度差、餐點不合口味),原則上受言論自由保護,難以構成誹謗。
- 商家反擊的風險
- 勿公開回罵或威脅對方,可能反遭提告。應保持理性並留存對話紀錄。
五、建議行動方案
- 優先協商解決
- 聯繫評論者說明情況,要求刪除評論(可透過律師函增加壓力)。
- 委任律師處理
- 透過律師發存證信函,或協助撰寫刑事告訴狀、民事起訴書。
- 加強線上聲譽管理
- 鼓勵其他客戶留下正面評價,稀釋負面影響。
六、各地區法律差異
- 台灣:依《刑法》及《民法》處理,可請求非財產損害賠償(慰撫金)。
- 中國大陸:適用《民法典》第1024條(名譽權),情節嚴重者可行政拘留。
- 香港:依《誹謗條例》(Defamation Ordinance)處理,需證明「惡意」及「實際損失」。
重要提醒:法律行動需權衡時間與成本,若負面評論影響有限,建議優先透過平台檢舉或聲明澄清。提告前務必諮詢專業律師,評估證據充分性與勝訴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