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法律途徑要求Google刪除負評

如何通過法律途徑要求Google刪除負評

在台灣,若Google上的負面評論涉及不實指控、誹謗或侵害個人資料,可透過法律途徑要求刪除。以下分步驟說明法律依據、操作流程及實務建議:
一、法律依據
1. 《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1條
- 適用條件:若評論包含可直接識別的「個人資料」(如姓名、電話、地址)且符合以下任一情況:
- 資料蒐集目的已消失(例如:評論提及已解決的消費糾紛)。
- 資料不正確(例如:捏造服務品質問題)。
- 資料處理違法(例如:未經同意公開個資)。
- 行動:向Google提出刪除請求,並可向法院聲請刪除。
2. 《民法》第184、195條(侵權行為)
- 適用條件:評論內容「不實且損害名譽」,可請求刪除並索賠精神慰撫金。
- 關鍵:需證明評論與事實不符(如提供消費紀錄、對話截圖反駁)。
3. 《刑法》第310條(誹謗罪)
- 適用條件:評論屬「惡意捏造事實」(如虛構性騷擾、詐騙行為)。
- 行動:提起刑事告訴,迫使Google配合調查並下架內容。
二、具體操作步驟
1. 第一步:蒐集證據並公證
- 保存證據:
- 截圖或錄影負評內容(需包含「發布時間」、「Google商家頁面連結」)。
- 紀錄評論造成的損害(如客戶解約證明、營業額下降數據)。
- 網頁存證公證:
- 至民間公證人處辦理「網頁證據保全公證」(費用約2,000-5,000元),確保證據法律效力。
2. 第二步:向Google提出刪除請求
- 透過Google官方管道:
- 使用「Google我的商家」檢舉不當評論(路徑:商家檔案→找到評論→點擊「檢舉」)。
- 填寫「Google法律移除請求表單」(連結),附上公證文件與法條依據。
- 常見結果:
- 若Google認定違反政策(如仇恨言論、個資外洩),可能刪除評論。
- 若屬「主觀負評」(如「服務態度差」但無不實),通常不會刪除。
3. 第三步:法律行動(若Google拒絕)
- 民事訴訟:
- 委任律師向地方法院提起「侵權行為訴訟」,請求:
- 刪除評論(依《個資法》第11條或《民法》第195條)。
- 損害賠償(精神慰撫金常見3萬至50萬元)。
- 聲請「定暫時狀態假處分」,要求Google先行下架評論(需提供擔保金)。
- 委任律師向地方法院提起「侵權行為訴訟」,請求:
- 刑事告訴:
- 若評論涉誹謗,向地檢署提告,迫使Google提供匿名用戶資料(如IP位址)。
- 檢方起訴後,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4. 第四步:跨境執行
- 挑戰:Google總部在美國,可能僅刪除「台灣版」搜尋結果,其他地區仍存在。
- 對策:
- 在訴訟中要求「全球下架」,需證明境外內容對當事人影響重大(如跨國企業商譽)。
- 透過國際司法互助,但耗時較長(通常6個月以上)。
三、成功案例與法院見解
1. 案例一:餐廳業者刪除不實衛生指控
- 背景:Google評論稱「吃到蟑螂」,業者提供監視器證明指控不實。
- 結果:法院依《民法》判決Google刪除評論,賠償10萬元(2021年臺中地院)。
2. 案例二:診所移除虛構醫療糾紛評論
- 背景:匿名用戶指控「誤診導致後遺症」,診所提出病歷反駁。
- 結果:Google接獲法院判決書後刪除評論(2022年高雄地院)。
3. 法院見解重點:
- 合理查證義務:若企業能證明已善盡責任(如提供服務紀錄),不實評論可能被認定侵權。
- 比例原則:法院會權衡「言論自由」與「名譽權」,僅在「明顯不實」時判決刪除。
四、實務建議與注意事項
- 優先嘗試非訟解決:
- 回應負評並公開澄清(避免激化爭議)。
- 提供優惠邀請客戶修改評論(如Google商家「回覆」功能)。
- 避免濫用法律程序:
- 若評論屬「主觀感受」(如「口味不合」),提告可能被駁回,甚至反遭指控侵害言論自由。
- 跨平台蒐證:
- 若負評被轉載至Facebook、LINE群組,需一併蒐證擴大求償依據。
- 諮詢專業協助:
- 複雜案件建議委任律師,或向法律扶助基金會申請諮詢。
五、總結
透過法律途徑刪除Google負評的關鍵在於:
- 證明評論「不實」或「違法」(如個資外洩、誹謗)。
- 有效蒐證與法律文書準備(公證、訴狀撰寫)。
- 跨國執行策略(結合民事訴訟與國際司法程序)。
若遇惡意負評,建議立即行動,避免損害擴大,並善用法律工具維護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