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書刪除案例的法律依據與申請流程
裁判書刪除案例的法律依據與申請流程:一份徹底的實戰指南 在當今這個數位時代,個人資訊的流動與永久保存性對隱私權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對於曾經涉訟的當事人而言,司法院架設的「法學資料檢索系統」雖然是司法公開透明的象徵,卻也可能成為個人過往傷痕或隱私曝光的來源。一份記載著個人姓名、身分證字號、地址、甚至家庭紛爭、財務困難、刑事紀錄的裁判書,一旦長久公開於網路之上,可能對當事人的名譽、工作、人際關係乃至於心理健康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因此,「如何將裁判書自公開平台上移除?」便成為許多當事人亟欲瞭解的重要課題。 本文將以極其詳盡的篇幅,深入剖析在台灣現行法制下,申請刪除(實務上更精確地說是「不公開」或「遮蔽」)裁判書的法律依據、實務見解演變、申請流程、書狀撰寫技巧、成敗關鍵因素,以及相關的法律救濟途徑。我們不僅談理論,更將聚焦於實務操作,旨在提供一份能真正引導您完成整個申請過程的完整指南。 第一部分:核心法律依據與法理基礎——為何我可以申請不公開裁判書? 申請刪除裁判書,並非意指將該裁判書從法院的檔案庫中物理性銷毀,而是請求法院裁定「不將該裁判書提供於司法院法學檢索系統對外公開」。其核心法律爭點在於「司法資訊公開」與「個人隱私保護」兩大價值之間的權衡。以下將逐一解析支撐此一申請權利的法律柱石。 1. 憲法層次:隱私權與人格權之保障 中華民國憲法雖未明文列舉「隱私權」,但司法院大法官歷來解釋(如釋字第603號解釋)已明確肯認「隱私權」乃為維護人性尊嚴與個人主體性及人格發展之完整,並為不可或缺之基本權利,受憲法第22條所保障。裁判書內容若涉及個人私密領域、家庭生活、財務狀況、健康資訊等,其永久公開於網路,無疑是對當事人隱私權與人格權的持續性侵害。因此,憲法對基本權利的保障,是當事人得以向法院主張限制裁判書公開的最高位階法理基礎。 2. 個人資料保護法:最關鍵的武器 《個人資料保護法》(下稱個資法)是當事人申請裁判書不公開時,最常引用且最具體的法律依據。其相關條文如下: 然而,最核心的攻防戰場在於 「個資法第16條但書與第20條但書」 。政府機關(在此指司法院/法院)對個人資料之利用,應於執行法定職務必要範圍內為之,並與蒐集之目的相符。但若為「維護國家安全、增進公共利益、防止他人權益之重大危害」或「為免除當事人之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上之急迫危險」等情形,得為 […] …
如何利用Threads社群守則,成功檢舉惡意貼文?
如何利用Threads社群守則,成功檢舉惡意貼文?一場數位公民的權利捍衛戰 在當今社交媒體滲透日常的時代,Threads作為一個以文字對話為核心的新興平台,承載著無數的創意、交流與連結。然而,陽光之下必有陰影,惡意貼文如網路蟑螂般滋生,從仇恨言論、騷擾霸凌到虛假資訊與垃圾內容,不斷侵蝕著我們珍貴的數位公共空間。許多用戶在面對這些惡意行為時,常感到無助與憤怒,甚至萌生退意。但請記住,您並非束手無策。Meta為Threads制訂的《社群守則》正是您手中最有力的法律典籍,而「檢舉」功能,則是您行使公民權利的神聖一票。 本文將不僅僅是教您「按下檢舉鍵」,而是一場深度賦能。我們將拆解《社群守則》的每一條文,剖析惡意貼文的各種樣貌,傳授撰寫「致命一擊」式檢舉說明的技巧,並深入探討檢舉後的應對策略與心理調適。這是一份寫給所有渴望營造更友善、更安全Threads環境的數位公民的終極指南。 第一章:根基穩固——徹底讀懂Threads社群守則的精髓 在發動攻擊之前,必須完全了解你的武器。《社群守則》不僅是一份規則清單,更是Meta對於平台價值觀的聲明。您的每一次檢舉,都應建立在對這些條文的精準理解之上。 1.1 社群守則的核心原則:安全、尊嚴與真實 Meta的《社群守則》建立在幾個核心原則上:安全(保護用戶免受實體與心理傷害)、尊嚴(維護每個人的內在價值)、真實(確保資訊環境的可信度)、隱私(保障個人資料與界線)。所有具體條文皆由此衍生。理解這層精神,能幫助您在判斷模糊地帶的內容時,擁有更清晰的準繩。 1.2 惡意貼文的「十大罪狀」:對照社群守則的明確違規行為 以下是Threads上最常見,且明確違反《社群守則》的惡意貼文類型,請將它們深植腦海: 第二章:戰前準備——檢舉前的關鍵步驟與證據保全 成功檢舉並非一蹴可幾,事前的準備工作至關重要。倉促檢舉只會讓您的案件石沉大海。 2.1 確認違規行為:冷靜分析,避免情緒化檢舉在憤怒之下,我們容易將「我極度厭惡的言論」與「違反社群守則的言論」劃上等號。請先深呼吸,問自己三個問題: 冷靜的判斷能大幅提升您的檢舉成功率,並將寶貴的審查資源留給真正需要處理的案件。 2.2 完整截圖與錄影:你的數位證據庫Meta的審查系統並非完美,貼文可能會被刪除或修改。在檢舉前,務必進行證據保全。 2.3 確認檢舉標的:貼文、留言、帳號還是個人資料?Threads […] …
公眾人物請注意!針對YouTube惡意評論的進階名譽維護方法
公眾人物請注意!針對YouTube惡意評論的進階名譽維護方法 在這個數位時代,YouTube不僅是分享內容、建立個人品牌與粉絲互動的絕佳平台,同時也成為了惡意攻擊者、網路酸民甚至競爭對手肆意揮灑負面言論的溫床。對於公眾人物而言,每一則影片下的評論區,都可能是一把雙面刃。正面的評論能鞏固形象,而惡意、虛假、人身攻擊的評論,則可能如野火燎原,嚴重損害您的聲譽、影響合作機會,甚至造成心理上的創傷。 傳統的「刪除、封鎖、忽視」三招,在面對有組織、持續性的惡意攻擊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您需要的是一套更全面、更專業、更具策略性的「進階名譽維護」方法。這不僅是關於「刪除」負面內容,更是關於「建構」與「主導」您的網路聲量。請將這份指南視為您的數位聲譽防禦與攻擊作戰手冊。 第一部分:基礎認知與心態建立——您必須先理解的戰場本質 在開始任何行動之前,正確的心態是成功的基石。您必須徹底理解YouTube評論區的本質,以及您身為公眾人物所處的位置。 1. 評論區的雙面性: 2. 公眾人物的心理素質:您必須認知到,您無法取悅所有人。在鎂光燈下,必然會引來不同立場與聲音。與其將每則惡意評論都視為對個人的侮辱,不如將其視為「職業風險」的一部分。保持情緒穩定,不在公開場合動怒,是維護形象的第一道防線。您的「過度反應」往往是攻擊者最樂見的結果,因為這會為他們帶來更多的關注與話題。 3. 法律紅線的認知:言論自由並非沒有限制。誹謗、侮辱、散佈謠言、侵犯隱私、煽動暴力等行為,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是明確的法律罪行。請預先諮詢熟悉網路法的律師,了解在您所在的地區,什麼樣的評論已經構成違法,為後續可能的法律行動做好準備。 第二部分:防患於未然——打造堅不可摧的評論區防禦工事 最好的戰鬥,是發生在戰場之外。在惡意評論湧入之前,您就應該利用YouTube提供的強大工具,為您的頻道築起一道道防火牆。 1. YouTube內建工具的最高效能運用: 2. 社群指引的明確設立: 在您的頻道「關於」頁面,明確寫下您的「社群規範」。告訴您的觀眾,什麼樣的行為是受歡迎的,什麼樣的行為(如人身攻擊、散佈謠言、離題引戰)將會導致留言被刪除甚至帳號被封鎖。這不僅是對觀眾的宣告,更是您在進行管理動作時的依據,能有效減少「你為什麼刪我留言?」的後續爭議。 3. 內容策略的預先規劃: 第三部分:戰術層級的回應——當惡意評論出現時,您的分級 […] …
解決因「假名」或「身份未確認」導致的FB帳號停用問題
解決因「假名」或「身份未確認」導致的FB帳號停用問題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正因為Facebook帳號被停用而感到焦慮、無助甚至憤怒,請先深呼吸,你絕非孤軍奮戰。這是一場全球數百萬用戶都曾面對的數位困境,而這份極其詳盡的指南,將成為你奪回帳號、捍衛數位身份的最強利器。我們將深入剖析「假名」與「身份未確認」這兩大核心問題,從根本原因、即時應對策略、詳盡申訴流程,到長遠的預防之道,提供你一份完整生存手冊。這不僅是一組解決步驟,更是一趟讓你徹底理解Facebook社群守則運作內幕的旅程,賦予你保護自身數位資產的絕對知識。 第一章:深入問題核心——為什麼Facebook會因「姓名」或「身份」問題停用帳號? 在我們展開救援行動之前,必須先理解「敵人」的思維。Facebook的實名制政策並非無端而生,其背後有著複雜的歷史脈絡與營運邏輯。 1.1 實名制政策的起源與演變Facebook創辦人馬克·祖克柏曾公開表示:「擁有雙重身份是不誠實的表現。」這句爭議性的言論奠定了平台早期對實名制的堅持。其初衷是為了創造一個責任歸屬清晰的網路環境,理論上能減少垃圾帳號、詐騙、仇恨言論和網路霸凌等問題。然而,這項政策在全球擴張的過程中,不斷與多元文化、社會習俗、隱私需求和人權價值產生激烈碰撞。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人們長期使用筆名、藝名或宗教名,這些名字的社會認同度甚至高於身份證上的法定姓名。此外, LGBTQ+ 社群成員、家暴受害者、政治異議人士、藝術家、社運工作者等群體,他們有著迫切且合理的匿名需求,以保護自身的人身安全與隱私。Facebook在面對這些批評聲浪後,對政策進行了些微調整,允許用戶在特定情況下使用「替代姓名」,但整體的執行機制仍然粗糙,主要依賴演算法和用戶檢舉,導致誤殺無辜的情況層出不窮。 1.2 「假名」與「身份未確認」的具體定義在Facebook的審查系統中,這兩個問題看似相似,實則有細微差別: 1.3 審查機制的運作內幕:演算法與人類審查員你的帳號停用,通常是兩種力量交互作用的結果:自動化系統與用戶檢舉。 理解這背後的邏輯至關重要:Facebook的目標不是找你麻煩,而是試圖以最低的成本,維護平台的安全性。 你的救援行動,本質上就是一個向這個龐大系統「證明你是一個人,而且是你在個人檔案上聲稱的那個人」的過程。 第二章:緊急應變SOP——帳號停用當下,你必須立即做的 […] …
YouTube誹謗訴訟前必看:如何提高勝訴並獲得賠償的關鍵要素
YouTube誹謗訴訟前必看:如何提高勝訴並獲得賠償的關鍵要素 在當今這個數位時代,YouTube不僅是娛樂與知識的寶庫,更是一個巨大的公共言論廣場。然而,當這個廣場上出現針對您個人、企業或品牌的惡意不實言論時,它瞬間就會從寶庫變成戰場。這些以影片、留言、社群貼文形式存在的誹謗內容,殺傷力遠超傳統的口耳相傳,能在短時間內摧毀一個人耗費多年建立的聲譽、信賴與事業。面對這樣的數位暴力,提起法律訴訟往往是最後,也是最有力的反擊手段。 但,一場YouTube誹謗訴訟,絕非簡單的「他罵我,所以我告他」的過程。它是一場複雜的法律、證據與策略的綜合博弈。許多原告滿腔怒火地走進法院,最終卻換來敗訴判決,甚至反過來被對方指控濫訴,原因何在?就在於未能掌握「提高勝訴並獲得賠償」的關鍵要素。 本文將以一種近乎手把手的方式,引領您深入理解這場戰鬥的每一個環節。我們不談空泛的理论,只聚焦於實戰中決定成敗的細節。 第一部分:根基穩固與否,決定了訴訟的成敗——誹謗的構成要件與您的舉證責任 在您決定對任何一位YouTube創作者提告之前,必須冷酷地審視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對方的言論,在法律上究竟構不構成「誹謗」?這不是憑您的感受決定,而是有嚴格的法律構成要件。您必須能夠向法官證明以下每一個要素都成立: 1. 言論內容具有「誹謗性」所謂誹謗性,是指言論足以貶損您在社会上的評價,或使您遭受蔑視、嘲笑、憎恨或排斥。在YouTube的语境下,這通常表現為: 關鍵思維: 您需要將對方的言論,從情緒性的感受,轉譯成法律上認可的「事實陳述」。記錄下對方「具體說了什麼話」,而不是只記得「他讓我很生氣」。 2. 言論指向「特定或可得特定」的您言論必須能讓觀看者知道是在指您。在YouTube上,這點通常非常明確: 3. 言論已「散布於眾」這在YouTube上幾乎是自動成立的。只要影片設為公開或未公開,但有一定數量的人能夠觀看,即符合「散布」的條件。您需要擷取影片的公開狀態、觀看次數、留言數等數據,作為傳播範圍的證據。 4. 言論屬於「事實陳述」而非「意見表達」這是誹謗訴訟中最核心、最常發生爭執的戰場。法律原則上不處罰「意見」,因為意見屬於言論自由範疇,例如「我覺得這個YouTuber的影片很無聊」、「我認為他的演技很差」。這類主觀評價很難構成誹謗。然而,狡猾的誹謗者往往會將虛假事實包裝成意見。區分的關鍵在於 […] …
判決書不公開案例的完整指南
判決書不公開案例的完整指南 在現代法治社會中,司法透明與公開審判被視為維繫司法公信力、保障人民監督司法權利的基石。而判決書的公開,正是實踐此一原則的具體表現。透過將法院的判斷理由公諸於世,不僅能讓當事人信服,更能使社會大眾了解法律如何被適用,促進法律教育的普及,並讓法學社群得以進行批判與研究,從而推動法律的演進與發展。然而,這項「公開」原則並非毫無例外。在特定情形下,為了保護更崇高的價值或更脆弱的權益,判決書的不公開或部分隱匿,便成為司法實務中一個必要且複雜的權衡。本指南將以極其詳盡的篇幅,深入剖析在臺灣現行法制下,判決書不公開的各種情境、其背後的立法理由、申請流程、實務上的審查標準,以及其所引發的公眾知情權與個人隱私權之間的衝突與反思。 第一章:判決書公開的基本原則與其重要性 在深入探討「不公開」這一例外之前,我們必須先徹底理解「公開」這項原則的內涵與其為何如此重要。 1.1 憲法與法律基礎中華民國憲法雖未直接明文規定判決書應予公開,但從憲法第16條所保障的訴訟權、第80條的法官依法獨立審判,以及釋字箴言中多次強調的「司法公開性」原則,可推導出司法程序應接受人民監督之精神。更具體的規範則散見於各程序法及相關辦法中。例如,《法院組織法》第83條規定:「各級法院及分院應定期出版公報或以其他適當方式,公開裁判書。但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依其規定。」此條文明確揭示了裁判書公開為原則,同時也為「不公開」的例外情形預留了伏筆。此外,《政府資訊公開法》第18條也列舉了多項政府資訊應限制公開或不予提供的情形,其中許多項目與判決書不公開的理由相互呼應。 1.2 公開的多元價值判決書的公開承載了多重不可替代的價值: 第二章:判決書不公開的法定例外情形 當我們理解了公開的龐大效益後,便能更嚴肅地看待那些與之衝突、並足以撼動此一原則的例外價值。以下將系統性地介紹臺灣實務上判決書不公開的主要法定情形。 2.1 基於保護當事人隱私與人格權這是最常見也最容易被理解的不公開理由,尤其在涉及高度個人私密領域的案件中。 2.2 基於保護營業秘密與國家安全當判決書的內容涉及經濟利益或國家機密時,公開原則也必須退讓。 2.3 基於訴訟程序本身的特殊性某些訴訟程序因其本質上的特殊性,法律直接規定其不公開。 第三章:判決書「不公開」的實務操作模式 「不公開」並非一個全有全無的概念,在實務上存在著多種層次與操 […] …
發現Instagram誹謗內容?立即學會這3招反制
發現Instagram誹謗內容?立即學會這3招反制:一場捍衛名譽的全面攻防戰 在當今這個數位身份與現實生活緊密交織的時代,我們的Instagram個人檔案不僅是分享生活片刻的相簿,更可能是個人品牌、事業推廣、甚至是主要收入來源的舞台。因此,當這個精心經營的空間遭到惡意的誹謗內容侵襲時,其所造成的傷害不僅止於情感上的憤怒與沮喪,更可能實質地損害您的聲譽、人際關係,甚至生計。一則充滿不實指控的貼文、一連串惡意中傷的留言、或是一個冒充您身份的假帳號,都能像病毒般在社群中擴散,帶來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 然而,請記住,您絕非束手無策。面對這樣的數位暴力,冷靜、策略且果斷的行動是您最強大的武器。本文將不僅僅是「三招」,而是一套從心態建設到實際操作,從平台自救到法律途徑的完整反制體系。我們將深入探討每一招的細微之處、潛在陷阱與進階技巧,賦予您徹底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一招:冷靜評估,全面存證 — 奠定反擊的堅實基礎 在怒氣沖昏頭腦之前,第一個也是最關鍵的步驟,就是讓自己冷靜下來。衝動的回覆、公開的謾罵,只會讓事情變得更複雜,甚至可能讓您從受害者轉變成衝突的參與者。請深吸一口氣,將您的角色從「受害者」切換為「調查員」與「策略家」。 1. 深度評估內容的性質與殺傷力: 2. 無可挑剔的數位存證技巧:這一步是後續所有法律行動的基石。模糊、不完整的截圖在法庭上說服力極低。 第二招:善用平台機制,精準打擊 — Instagram內建武器的完全使用手冊 在完成紮實的存證後,下一步就是利用Instagram官方提供的工具進行反制。這是最直接、最快速,且成本最低的方法。 1. 檢舉功能:不僅是點擊,而是策略性檢舉:Instagram的檢舉系統並非完美,但正確的使用方法能大幅提高成功率。 2. 封鎖與隱藏:切斷毒性連結,控制傷害: 3. 限制功能:更細膩的人際管理工具:「限制」是一個比「封鎖」更溫和但同樣有效的功能。當您限制一個帳號後: 4. 進階策略:發動社群力量與申訴跟進 第三招:升級法律行動,捍衛正義 — 從律師函到刑事告訴的最終手段 當平台內部的救濟途徑效果不彰,或者誹謗行為的嚴重性已經對您的生活、事業或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響時,就必須考慮動用法律的武器。 1. 諮詢專業律師:獲取關鍵的法律導航這是啟動法律行動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找一位專精於「名譽權」、「誹謗罪」或「網路犯罪」的律師 […] …
IG被人發文毀謗,我該如何自救?
IG被人發文毀謗,我該如何自救?一份從心法到實戰的終極指南 親愛的朋友,當您搜尋到這篇文章時,很可能正處於憤怒、焦慮、無助甚至恐懼的情緒中。看到自己的名譽在Instagram這個公開的社群平台上被惡意玷汙,那種感覺就像是被當眾扒光了衣服,既赤裸又羞恥。請先深呼吸,您並不孤單,這是一場數位時代下越來越常見的戰役。這篇文章將是您最堅實的作戰手冊,我們不只要止血,還要逆轉勝,重建甚至強化您的個人聲譽。 本文將拋棄華而不實的目錄,以一種「與您並肩作戰」的敘事方式,逐步深入每一個自救環節。我們將從最核心的「心法」開始,因為混亂的心態是最大的敵人。 第一部:定心與戰略——面對毀謗的第一時間反應 在恐慌之下做出的決定往往是錯誤的。在您採取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遵循以下步驟來穩定軍心。 1.1 停止自責,確認這是「毀謗」首先,您必須清楚區分「批評」與「毀謗」。負評是真實感受的表達,而毀謗則是「散布不實言論,足以損害您社會評價」的行為。問自己幾個問題: 1.2 絕對不要做的三件事 1.3 建立您的作戰指揮中心(心態篇)將這次事件視為一場「個人品牌危機處理」。您是這場戰役的總指揮,需要的是冷靜、策略與執行力。您的作戰目標依序是: 現在,讓我們進入第一場實際戰鬥——證據保全。 第二部:固證與蒐證——打造無可撼動的證據鏈 證據是您所有自救行動的基石,沒有證據,一切都是空談。蒐證不是簡單截圖,而是一個嚴謹的法律程序。 2.1 即時動態(Stories)毀謗的蒐證IG動態24小時即消失,時效性極高。 2.2 靜態貼文(Posts)與限時動態(Highlights)的蒐證這類內容不會自動消失,但對方可能隨時刪除。 2.3 進階蒐證:留言區的二次毀謗與擴散路徑毀謗不僅在於主文,更在於其引發的討論。 2.4 建立證據清單用一個Excel或文檔,詳細記錄: 完成堅實的證據堡壘後,我們可以開始向外求援,第一站:Instagram官方。 第三部:平台申訴攻防——促使官方下架違規內容 您必須了解,IG是平台,不是執法機構。它的審核基於《社群守則》,而非法律。 3.1 徹底讀懂IG的社群守則知己知彼,您的申訴必須緊扣守則的條文。與毀謗最相關的條款通常是: 3.2 善用「內檢舉系統」並精準描述不要只是按「檢舉」。點選貼文右上角的「・・・」→「檢舉」。 “This post contains clea […] …
收到惡意誹謗影片通知?你必須知道的「抗辯通知」撰寫技巧
收到惡意誹謗影片通知?你必須知道的「抗辯通知」撰寫技巧與完整戰略指南 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資訊以光速傳播的時代,網路上的一則惡意影片,足以在瞬間摧毀一個人長期累積的信譽、事業甚至人際關係。當你突然收到平台通知,指稱你上傳的影片遭到檢舉,內容涉及誹謗、侵犯名譽或隱私時,那種震驚、憤怒與無助感,是難以言喻的。你可能會直覺地認為這是對方濫用檢舉機制,意圖讓你「閉嘴」的惡意行為。 在這種關鍵時刻,慌亂與情緒化的反應是最大的敵人。直接刪除影片或許是最簡單的解決方式,但這也意味著你默認了對方的指控,放棄了為自己辯護的權利,甚至可能助長對方繼續以同樣手法打壓他人的氣焰。反之,一封結構嚴謹、論理清晰、法律依據充分的「抗辯通知」,不僅能讓你的影片重新上架,更是你展現立場、捍衛權益的最強武器。 本文將不僅僅是教你「寫一封抗辯通知」,而是從心態建立、法律基礎、證據蒐集、策略擬定,到逐字逐句的撰寫技巧,進行一次全面且深入的剖析。我們將化身為你的數位軍師,引領你在這場名譽保衛戰中,步步為營,奪回主導權。 第一部分:風暴來襲——正確心態與緊急應變措施 當你收到那封令人心驚的通知信時,請務必保持冷靜。你的第一個反應,將決定整個事件的走向。 1. 切勿立即刪除影片:這是許多人的第一個直覺錯誤。刪除影片看似解決了眼前的麻煩,但實際上: 正確做法: 立即將影片設為「私人」或「不公開」。這能暫時停止影片的傳播,避免損害擴大,同時完整保留所有後台數據、留言等證據,為後續行動保留籌碼。 2. 徹底閱讀並理解平台通知:平台的通知信通常會包含以下關鍵資訊: 3. 開始系統性蒐集與保存證據:這是你所有後續行動的基石。請立即開始: 第二部分:法律基石——深入了解「誹謗」與「合理評論」的界線 要寫出一封有說服力的抗辯通知,你必須先理解法律是如何看待「言論自由」與「名譽權」的衝突。在台灣,主要的法律依據是《中華民國刑法》與《民法》。 1. 什麼是「誹謗罪」?根據《刑法》第310條: 關鍵構成要件: 2. 你的金鐘罩:法律承認的「免責條件」《刑法》第310條與第311條也明確規定了不罰的情況,這些就是你抗辯通知的核心法律依據: 3. 「合理評論原則」的四大支柱:在實務上,法院判斷是否屬於「適當之評論」時,通常會考量以下四點,這也是你撰寫抗辯通知時必須緊緊扣住的論述核心: 第三部分:戰前準備——構築你的防禦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