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我們的客戶帶來收入1,369,182,200 美元

Blog

判決書刪除案例:10個你必須知道的重點

WebRto article cover The judgment deleted key points of the case-04
法院紀錄刪除

判決書刪除案例:10個你必須知道的重點

判決書刪除案例:10個你必須知道的重點 完整說明

在當今數位時代,個資保護意識抬頭,過往的司法紀錄如同一道永不抹滅的數位烙印,深深刻畫在網際網路的記憶體中。一份公開的判決書,可能成為求職路上的絆腳石、人際關係的枷鎖,甚至是家庭生活的陰影。因此,「判決書刪除」——亦即法律上所稱的「裁判書類停止公開」,已成為許多曾經觸法但已改過自新者極度關切的議題。本文將透過實務上的核心精神與案例分析,鉅細靡遺地闡述你必須知道的十個重點,帶領你深入理解這條艱難卻充滿希望的救贖之路。

重點一:法律基礎與核心精神——「前科塗銷」與「判決書刪除」的天壤之別

在深入案例之前,最關鍵的區辨在於「前科塗銷」與「判決書刪除」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

  • 前科塗銷(或稱刑紀錄塗銷):
    • 法律依據: 主要依據《警察刑事紀錄證明核發條例》。該條例規定,受「緩刑」、「拘役」、「罰金」等輕微刑罰者,於執行完畢後一段時間,得申請「良民證」(警察刑事紀錄證明),而該證明上將不會記載此案底。
    • 效果: 這是將你的「刑事紀錄」從警政系統的查詢中隱藏,讓你在求職(尤其是需要良民證的行業)時,能有一個清白的官方證明。但是,這不代表你的案件消失了。 司法院的裁判書系統是獨立的,你的判決書依然可能公開在網路上。
  • 判決書刪除(裁判書停止公開):
    • 法律依據: 主要依據《法院組織法》第83條及司法院訂定的《裁判書類公開辦法》。
    • 核心精神: 司法院為了保障公眾的「知的權利」與司法透明度,原則上會將判決書上網公開。然而,這必然會與當事人的「隱私權」與「人格權」(特別是更生復歸社會的權利)產生衝突。因此,「判決書刪除」並非將案件實體內容從法院檔案中消滅,而是「停止」該判決書在「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等公開平台上的「揭露」。這是一種衡平措施,旨在保護已改過自新的當事人,避免其因過往紀錄被永久公開檢視而難以回歸社會。

案例思考:
A先生五年前因一時糊塗犯下竊盜罪,獲判緩刑。他順利完成緩刑期,並申請了良民證,成功進入一家科技公司擔任工程師。某日,同事無意間在網路搜尋到A先生的判決書,導致辦公室流言蜚語四起,A先生面臨極大的人際壓力與職場霸凌風險。在這個案例中,A先生雖已成功「前科塗銷」,但他真正的困境在於公開的「判決書」。他需要的,是申請「判決書刪除(停止公開)」。

重點二:誰有資格申請?—— 主體與案件類型的嚴格限制

並非所有案件的當事人都能申請刪除判決書。申請資格有明確的法律規範:

  1. 申請人: 通常僅限於「當事人」本身。在特定情況下(如當事人死亡),其配偶、直系血親或三親等內之旁系血親亦可申請。
  2. 案件類型:
    • 少年事件: 這是保護最為周全的領域。依《少年事件處理法》規定,少年事件的紀錄與有關資料,原則上應予保密,且非執行職務所必要之人不得閱覽。因此,少年事件的判決書幾乎不會公開,若有公開,申請移除的成功率極高。
    • 受緩刑之宣告者: 在緩刑期滿未經撤銷後,得申請刪除。
    • 受拘役、罰金之宣告者: 在執行完畢後,得申請刪除。
    • 無罪判決確定者: 既然已經證明清白,為避免無辜者名譽受損,當然有權申請刪除。
    • 經檢察官為不起訴、緩起訴處分者: 雖然這不是「判決書」,但檢察書類的公開同樣受規範。不起訴、緩起訴處分確定後,當事人得申請停止公開。
    • 非上述情況,但公開判決書對當事人造成之危害,遠大於公眾知的利益者: 這是所謂的「帝王條款」,也是最需要舉證說理的申請類型。

重點三:關鍵成功要素 —— 「利益權衡」的藝術

法院在審核刪除申請時,唯一的標準就是進行「利益權衡」:「公眾知的權利與司法透明」 與 「當事人隱私、名譽與更生權益」 之間的衡量。

  • 公眾利益較高的案件(難以刪除):
    • 貪汙、賄賂案件: 涉及公務員廉潔與政府信任。
    • 重大經濟犯罪(如吸金、掏空公司): 影響社會金融秩序與廣大投資人權益。
    • 危害公共安全案件(如酒駕致人於死、重大公安意外): 社會大眾有高度關注與警惕之必要。
    • 性侵害、殺人等重大刑案: 即使行為人已服刑完畢,因其犯罪性質嚴重,社會對其再犯風險與歷史有知的權利。
    • 知名公眾人物、政治人物的案件: 因其身分具有高度公益性,其行為可受公評,判決書被視為重要公共資產。
  • 當事人權益優先的案件(較易成功):
    • 案件性質輕微: 如過失傷害、普通竊盜、毀損等,刑度不高。
    • 時間久遠: 案件確定至今已相隔十數年甚至數十年,當事人長期安分守己,公開的現實意義已不大。
    • 對當事人造成具體且重大之損害: 這是申請書的論述核心。例如:
      • 職涯損害: 因判決書被搜尋到,而遭受解雇、求職不順、無法升遷的具體證據(如解雇通知、多次面試未錄取證明)。
      • 精神健康損害: 因長期遭受網路霸凌、鄰里指點,導致罹患憂鬱症、焦慮症,並有就醫診斷證明。
      • 家庭生活損害: 子女在學校因父母的判決書被同學排擠、霸凌,造成親子關係緊張與子女心理創傷。

重點四:申請流程與管轄法院 —— 第一步就走對

  1. 向哪個法院申請?
    • 原則上,向「作成該判決之法院」提出申請。例如,你的案件是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判決的,就向臺北地方法院提出。
    • 如果是最高法院或最高行政法院的判決,則向該終審法院申請。
  2. 申請程序:
    • 撰寫「聲請書」: 這是整個過程的靈魂。必須以書狀形式遞交。
    • 遞交聲請書: 將聲請書遞交至該法院的「收狀處」或「服務中心」。
    • 分案審理: 法院會將此聲請案分案給法官進行實質審查。
    • 裁定: 法官審理後,會以「裁定」的方式做出准駁的決定。對此裁定不服,可以抗告。

重點五:聲請書的撰寫要領 —— 成敗的關鍵戰場

一份具有說服力的聲請書,必須結構完整、論理清晰、證據充實。

  • 第一部分:當事人基本資料與案號
    • 明確寫明聲請人姓名、身分證字號、地址、聯絡電話。
    • 清楚標示欲聲請停止公開的判決之「案號」、「股別」、「判決日期」。
  • 第二部分:聲請事項
    • 開門見山表明請求:「請求鈞院准予停止公開○○年度○○字第○○號刑事判決書於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及其他公開平台。」
  • 第三部分:事實與理由(核心部分)
    • 案情簡述與反省: 簡要說明當年案件情況,並強烈表達深切反省、悔過之意。強調這是一時失慮,與個人一貫品行不符。
    • 陳述已付出的代價與更生事實:
      • 已服刑完畢或緩刑期滿。
      • 強調目前已回歸正常生活,安分守己,長年無再犯任何不法。
      • 可附上求學、就業、參與公益活動、擔任志工等證明,展現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 詳細論證「公開判決書對你造成的持續性、具體性危害」:
      • 職場面: 描述你的職業性質(例如需與客戶建立信任、需通過公司背景調查),並提供因判決書曝光導致工作不保或求職困難的具體事例與證據(如Email通知、錄取後因背景調查被撤銷聘書)。
      • 家庭與社交面: 描述家人(尤其是未成年子女)因此遭受的歧視與心理壓力,或鄰里關係的破裂。如有就醫紀錄,務必附上。
      • 精神面: 陳述自己長期生活在恐懼、羞愧與焦慮中,身心健康受創。
    • 進行「利益權衡」論述:
      • 強調本案屬於輕微案件(如拘役、罰金),公益性不高。
      • 強調案件年代久遠,公眾現今已無知的必要。
      • 論證「繼續公開判決書對你造成的巨大傷害」遠大於「公眾從中獲得的微小利益」。可以主張,公眾欲瞭解司法運作,可透過去識別化(匿名化)的判決要旨或案例研討達成,無需以犧牲一個已更生者的全部人生為代價。
  • 第四部分:證據清單
    • 將所有附件證據一一羅列編號,例如:身分證影本、判決書影本、在職證明、解雇證明、診斷證明書、子女成績單或輔導紀錄、志工服務證明等。

重點六:必須準備的證據與輔助文件 —— 空口無憑,證據為王

法院是講求證據的地方。情感動人的陳述若無證據支持,效果將大打折扣。

  • 核心證據:
    • 判決書及確定證明書影本。
    • 身分證正反面影本。
  • 更生證明文件:
    • 在職證明、薪資單、勞保投保明細。
    • 畢業證書、在學證明、專業證照。
    • 擔任志工、參與社區活動、捐款收據等證明。
  • 損害證明文件(至關重要):
    • 職場損害: 解雇通知書、與主管/人資溝通此事之Email或通訊紀錄、多次求職未錄取的證明。
    • 健康損害: 區域醫院等級以上開立之憂鬱症、焦慮症等相關診斷證明書及就醫紀錄。
    • 家庭/社交損害: 子女的輔導紀錄、學校聯絡簿記載被霸凌事宜、與鄰居發生衝突的報案紀錄或調解書。
  • 品格證明書:
    • 邀請里長、公司主管、社區領袖、知名人士等,出具書面「品格證明書」,證明你平日品行端正、熱心助人,與判決書所載形象截然不同。

重點七:真實案例深度剖析與成敗原因解構

  • 成功案例一:輕微過失,職涯受阻
    • 案情: B先生八年前因業務過失傷害案件(車禍),被判處拘役50日,得易科罰金。他已執行完畢,並多年安全駕駛。近年他轉職擔任公車司機,公司進行背景調查時發現此判決書,認為其有「過失」紀錄,欲將其解雇。
    • 聲請策略: B先生在聲請書中強調:(1)本案為單一過失事件,非故意犯罪,公益性低。(2)他已執行完畢多年,期間駕駛紀錄良好無違規。(3)判決書公開已對其「現有」工作造成「立即且具體」的威脅(失業)。(4)附上公司的人資警告信、多年無違規的駕駛紀錄、及家庭經濟來源全靠此工作的證明。
    • 結果: 法院裁定准予停止公開。理由在於B先生已付出代價且長期表現良好,公開判決書對其職業生涯的負面影響,已超過公眾知的利益。
  • 成功案例二:年少輕狂,回歸正途
    • 案情: C小姐十年前大學時期,因涉及網路詐騙集團擔任車手,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三年。她緩刑期間表現良好,緩刑期滿後,努力進修,現已是一名護理師。她擔心過往紀錄被病患或家屬發現,影響其專業形象與醫病信任。
    • 聲請策略: C小姐著重於:(1)案件發生於年少無知時,已深刻悔悟。(2)緩刑期滿後未再觸法,並取得專業證照,貢獻社會。(3)護理師職業高度重視倫理與信任,判決書存在將如影隨形,隨時可能引爆職業危機。(4)附上護理師證書、在職證明、及服務醫院表揚其優良服務的獎狀。
    • 結果: 法院考量其犯罪時年輕,多年來已實質更生,且其職業特性對隱私保護需求較高,裁定准許。
  • 失敗案例一:涉及公共利益
    • 案情: D先生為前公務員,因涉及貪汙治罪條例案件,被判刑五年確定,已假釋出獄。他聲請刪除判決書,主張已找到新工作,但判決書導致同事排擠。
    • 聲請結果: 法院裁定駁回。理由明確指出,貪汙案件嚴重侵蝕國家法紀與人民對公務員之信賴,屬於高度公益性質之案件,社會大眾有持續監督與瞭解之必要,其公眾知之利益遠大於D先生的個人名譽與工作便利。
  • 失敗案例二:證據不足,僅屬主觀感受
    • 案情: E女士因傷害罪被判罰金,她聲請刪除判決書,理由是她覺得鄰居都在背後指指點點,讓她心情不好。
    • 聲請結果: 法院裁定駁回。理由是她未能提出任何具體事證,證明其名譽、工作或家庭生活受到何種「具體且重大」的損害。所謂「感覺被指點」屬於主觀感受,難以作為停止公開的堅強理由。

重點八:駁回後的救濟途徑 —— 抗告

如果你的聲請被一審法院裁定駁回,不要絕望,你還有「抗告」的機會。

  • 期限: 收到裁定後10日內。
  • 管轄法院: 向原法院的「直接上級法院」提出抗告狀。例如,地方法院駁回,就向高等法院抗告。
  • 抗告理由: 抗告狀不是重複原本的聲請內容,而是要針對「原裁定何以有誤」進行攻擊。例如:
    • 指摘原審法院「利益權衡」有誤,過度側重公益而忽略你所受的具體損害。
    • 提出「新事實」或「新證據」,例如在聲請駁回後,你因此被公司正式解雇了,可將解雇證明作為新證據提出。

重點九:尋求專業協助 —— 何時該找律師?

  • 建議找律師的情況:
    • 案件本身較為複雜或嚴重: 即使刑度不重,但若案件本身受到媒體關注或涉及特定敏感領域。
    • 你對法律文書撰寫毫無自信: 聲請書的質量是成敗關鍵,律師能幫你構建最有力的論證架構。
    • 你已經自行申請過但被駁回: 抗告程序的法律技術性更高,強烈建議由律師處理。
    • 你願意投資一筆費用來換取更高的成功機率與心靈平靜。
  • 律師能做什麼:
    • 評估你的案件成功機率,提供務實建議。
    • 撰寫專業、精準、具說服力的聲請狀或抗告狀。
    • 幫你梳理、篩選最具證明力的證據。
    • 與法院進行必要的程序溝通。

重點十:心態建設與長期抗戰的準備

申請判決書刪除是一場「說服」的過程,而非「爭辯」的過程。

  • 態度至上: 在書狀及所有陳述中,必須展現「誠懇悔過」與「積極向上」的態度。切忌抱怨司法不公或試圖為過去的行為辯解。
  • 耐心等待: 法院審理此類案件需要時間,從數月到一年以上皆有可能,需保持耐心。
  • 接受不確定性: 這並非一個有絕對標準答案的申請,法官擁有裁量權。即使你準備再充分,仍有可能因法官對公益的見解不同而遭駁回。必須有心理準備。
  • 刪除不是萬靈丹: 即使成功從司法院網站刪除,也不代表網路上所有備份、鏡像網站上的判決書都會消失。你可能需要另循途徑(如依據《個人資料保護法》向其他網站主張下架),這將是另一場戰役。

結語

判決書刪除的申請,是一場個人與過往錯誤的和解,也是與社會標籤的溫柔抗爭。它是一條法律賦予更生人的救贖路徑,雖然狹窄且充滿挑戰,但絕非不可行。成功的關鍵,在於你是否能透過紮實的準備、具體的證據與真摯的態度,向法院證明你已非昔日的觸法者,而是一個值得被給予第二次機會、一個努力讓社會變得更好的公民。這份沉重的數位烙印,或許無法完全抹去,但透過法律的程序,你可以為它蓋上一塊慈悲的布,讓你在回歸社會的路上,能夠走得更安穩、更有尊嚴。

Leave your thought here

最近文章

文章分類

文章標籤

App Store優化 fb檢舉有用嗎 FB騷擾處理 Google Trends Google惡意評論刪除 Google 我的商家優化 Google 移除搜尋結果 Google 聲譽管理 google評論惡意攻擊 Google 評論政策 Google 評論管理 Google負評申訴 ig假帳號舉報 ig帳號被停用 ig帳號被停用dcard IG新聞下架 ig被停用多久恢復 IG被盜怎麼救 ig騷擾報警 ig騷擾律師 Instagram帳號被盜怎麼辦 Reddit Reddit舉報貼文 SEO專家 SEO 負面文章 threads停權 Threads停權恢復 threads帳號停權恢復 threads恢復帳號 threads違反社群守則 YouTube 誹謗影片刪除 侵犯版權 個人聲譽危機 個人資料保護法 內容營銷 公然侮辱罪 利用影片提升排名 刪除 Google 搜尋結果 刪除ig假帳號 刪除谷歌差評 刪除負面內容 刪除負面文章 刪除負面新聞 博客管理 反 SLAPP 法律 告人誹謗極難勝訴 品格誹謗 品牌網路聲譽修復 品牌聲譽分析 品牌聲譽監控 品牌聲譽管理定義 品牌聲譽管理專家 品牌聲譽管理是什麼 品牌聲譽風險 品牌聲音 如何處理公關危機 應對網路勒索 應用商店優化 我可以刪除 Google 評論嗎 我的google評論 打造個人品牌 提升品牌形象 損害品牌聲譽 搶註網址 本地SEO優化 本地SEO排名 本地聲譽行銷 消費者信心 消除負面新聞 獲得更多 Google 評論 監控網路聲譽 移除負面新聞 網路聲譽預防 網路誹謗律師 網路騷擾報警 編輯維基百科 臉書檢舉 衡量品牌聲譽 被遺忘權案例 被遺忘的權利 誹謗他人名譽 誹謗罪構成要件 誹謗訴訟時間 谷歌差評刪除 谷歌搜尋結果移除 負評提告 負面內容刪除 負面宣傳 負面搜尋結果 負面新聞刪除 負面新聞刪除策略 負面新聞可以刪除嗎 負面新聞影響 負面新聞處理 負面新聞處理技巧 越南數位行銷 連結建設策略 面對網路勒索 面對負評 韓國行銷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