誹謗還是真實評論?Threads判斷避雷文是否刪除的標準

誹謗還是真實評論?Threads判斷避雷文是否刪除的標準

誹謗還是真實評論?Threads 判斷避雷文是否刪除的標準——一場言論自由、名譽權與社群治理的複雜博弈
在當今的數位時代,社群媒體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在其中分享生活、獲取資訊,也依賴他人的經驗分享來做出消費決策。Meta 旗下的新興平台 Threads,以其與 Instagram 連動的便利性和即時的文字交流特性,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戶。隨之而來的,是平台上湧現了大量的「避雷文」——對商家、產品、服務,甚至個人的負面經驗分享。
這些避雷文,時而成為消費者集體發聲、抵制劣質商家的利器;時而又可能淪為惡意攻擊、不實指控的溫床。這就引出了一個核心且極具爭議的問題:Threads 平台究竟如何區分受法律保護的「真實評論」與可能構成違法的「誹謗」?當一篇避雷文引發爭議時,平台背後的審查機制是如何運作的?其判斷標準又是什麼?
這不僅是平台方的技術性問題,更是一場涉及法律、倫理、社會輿論與商業利益的複雜博弈。本文將從多個維度,為您完整且深入地剖析 Threads 的內容審查標準。
一、 法律基石:誹謗與真實評論的界線何在?
在探討 Threads 的內部規則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其背後的最高指導原則——法律。平台的所有社區守則,都必須建立在當地法律的框架之內。
1. 什麼是「誹謗」?
在法律上,誹謗通常指「意圖散布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要構成誹謗,通常需要滿足以下幾個要件:
- 陳述事實:所述內容是一個可以被驗證真偽的「事實陳述」,而非單純的「意見表達」。例如:「這家餐廳的牛排有餿味」是事實陳述;「這家餐廳的牛排很難吃」是意見表達。
- 足以損害名譽:該事實陳述會對當事人(個人或法人,如公司)的社會評價造成負面影響。
- 未經證實或虛偽:所述的事實並非真實,或發文者無法證明其為真實。
- 意圖散布於眾:透過公開平台(如 Threads)發布,使不特定多數人得以見聞。
2. 什麼是「真實評論」或「合理評論」?
相對地,法律也保障公民的言論自由與監督權。以下幾種情況,通常被視為受保護的言論:
- 意見表達:純粹的主觀感受、價值判斷,例如「我覺得這部電影很無聊」、「這款手機的設計很醜」。
- 可證實的事實陳述:如果發文者能夠提出證據(如發票、照片、錄音、對話紀錄等)證明其陳述為真,那麼即使內容負面,也屬於真實陳述,不構成誹謗。例如,附上照片證明「我點的餐裡有蟑螂」。
- 合理懷疑與公益目的:對於與公共利益相關的事務(如政府官員的操守、知名企業的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等),法律對於言論的容許度會更高,允許民眾在有一定依據的情況下提出合理懷疑。
結論: Threads 平台在進行內容審查時,首要的參考依據就是這條法律紅線。一旦內容被判定有較高機率構成法律上的誹謗,平台為了避免自身捲入法律糾紛,便傾向於將其移除。
二、 Threads 的遊戲規則:社群守則與具體執行標準
Threads 遵循 Meta 的《社群守則》。這份守則是平台內容審查最直接的依據。雖然守則沒有名為「避雷文處理標準」的章節,但相關規範散見於多個條款中。
1. 直接刪除的高壓線:明確違規的內容
以下類型的「避雷文」,無論其真實與否,通常會因為直接違反《社群守則》而被系統或審核人員快速刪除:
- 仇恨言論:針對他人的受保護特徵(如種族、族裔、國籍、宗教信仰、性傾向、性別認同等)進行攻擊、貶低或妖魔化。
- 騷擾與霸凌:對特定個人或商家進行反覆、持續的惡意 tagging(標註)、發布其個人資訊(如電話、地址、身份證號,即「doxxing」)、發布經深度偽造的色情內容、或內容明顯意在恐嚇與羞辱。
- 虛假資訊:特別是涉及可能導致實體危害的虛假資訊(例如,謊稱某餐廳使用非法物品導致顧客中毒,但毫無證據)。
- 侵犯隱私:未經同意發布他人的身份證、醫療紀錄、財務狀況等非公開資訊。
2. 灰色地帶的判斷:誹謗疑雲與真實性爭議
最棘手的,是那些遊走在法律與道德邊緣的內容。它們可能沒有直接的髒話或人身攻擊,但指控的內容嚴重影響當事方聲譽。對於這類內容,Threads 的處理邏輯通常是:
- 依賴用戶舉報:平台通常不會主動巡查所有內容。審查流程的啟動,絕大多數始於「用戶舉報」。當一篇避雷文被當事人或其他用戶舉報後,才會進入審核佇列。
- 「真實性」並非首要審查項目:Meta 官方多次表示,他們「不是真相的仲裁者」。意思是,平台不會、也無能力去調查每一起「餐廳餐點有蟲」或「網購商家是騙子」的事件真假。他們的審核重點在於「內容是否違反了《社群守則》」,而非「內容是否100%真實」。
- 傾向於保護「言論」:在難以明確判定是否構成誹謗時,平台出於對言論自由的保護,可能會選擇「暫時不刪除」。他們會將判斷真偽的責任歸還給現實世界——即鼓勵被指控的一方透過法律途徑(如提出誹謗告訴)來解決。
3. 關鍵的「第三方事實查核」機制
對於涉及「虛假資訊」的指控,Meta 有一套與第三方機構合作的事實查核機制。如果一篇避雷文被舉報為「不實資訊」,且被合作的事實查核機構認定為虛假或部分虛假,該貼文將會:
- 在動態中降低顯示排名,減少觸及。
- 貼文上會被加上警示標籤,提醒用戶內容存在爭議。
- 對於屢次發布不實資訊的帳號,可能會採取限制發文、甚至停權等處罰。
然而,這個機制主要針對的是與公共利益高度相關的(如疫情、選舉、重大災難等)大規模不實資訊,對於一般的消費糾紛、個人恩怨類的避雷文,較難啟動此機制。
三、 實務上的判斷流程與考量因素
當一篇避雷文被舉報後,平台的審核人員(或AI系統)會如何一步步判斷?
第一步:自動化過濾
AI系統會先根據關鍵字、圖片、帳號歷史行為等進行初步掃描。若內容含有明顯的違規詞彙(如髒話、威脅性語言),可能會被自動刪除或標記為待審查。
第二步:人工審核與情境判斷
對於灰色地帶的內容,將由人工審核員根據《社群守則》的指引進行判斷。他們會考量:
- 是「事實陳述」還是「意見表達」?
- 高風險(可能刪除):「這家水電行根本沒有牌照,是詐騙」(這是可驗證的事實陳述,若無法證明,則構成誹謗)。
- 低風險(可能保留):「請了這家水電行來,收費很貴,我覺得技術也不怎麼樣」(這是主觀感受和意見)。
- 是否有具體證據?
- 發文者如果附上清晰的對話紀錄、照片、影片、訂單編號等,即使內容尖銳,平台將其判定為「真實評論」的可能性會大增,因為這降低了平台的法律風險。
- 用詞是否具有惡意煽動性?
- 「大家千萬不要去這家店,老闆是個慣犯,專門坑殺消費者」vs「我在這家店有不好的消費經驗,以下是過程…」前者用「慣犯」等強烈字眼,若無證據支持,更容易被視為誹謗。
- 是否涉及公共利益?
- 對一家跨國企業食品安全問題的指控,與對一個路邊攤的個人服務糾紛,平台在處理時的寬嚴標準可能會有所不同。
- 當事人是否已採取法律行動?
- 如果被指控的一方能夠向平台提供法院的「暫時處分」或相關法律文件,證明該貼文正在司法調查中或有極高誹謗嫌疑,平台基於免責需求,刪除貼文的意願會顯著提高。
四、 給發文者與被指控者的實用指南
給想要發布「避雷文」的您:如何確保您的言論受到保護?
- 堅守「事實」基礎:只描述您親身經歷、且有證據支持的事實。避免使用「聽說」、「大家都說」等不確定詞彙。
- 區分「事實」與「感受」:清楚區分客觀發生的事與您的主觀感受。例如:「店員讓我等了30分鐘(事實),我覺得服務效率很差(感受)。」
- 保留一切證據:發文前,確保您已備齊所有證據,如發票、收據、照片、錄音(需注意當地錄音法律)、完整對話截圖。
- 避免人身攻擊與情緒性字眼:不要攻擊對方的長相、家庭、人格。聚焦在事件本身。情緒化的謾罵只會讓您的可信度下降,並增加內容被舉報刪除的風險。
- 給對方匿名空間:除非是與公共利益高度相關的大型企業,否則考慮將商家名稱、個人資訊進行馬賽克處理,僅陳述事實。這不僅是保護對方,也是保護自己免於潛在的法律麻煩。
給被「避雷文」困擾的您:如何有效應對?
- 冷靜評估內容:首先判斷內容是「意見」還是「不實事實」。如果是主觀意見,即使難聽,法律與平台能介入的空間有限。
- 嘗試私下溝通:首先嘗試透過私訊等方式與發文者溝通,了解問題所在,尋求和解與修改/刪除貼文的可能。這通常是最快、成本最低的解決方式。
- 向 Threads 平台正式舉報:如果溝通無效,且認為貼文已構成誹謗或違反社群守則,請使用平台內的舉報功能。舉報時,請明確指出貼文違反了哪一條具體守則(如「虛假資訊」、「騷擾」或「侵犯隱私」),並附上簡要說明。
- 蒐集證據:對該篇避雷文進行完整截圖或錄影存證,記錄下發布時間、帳號資訊、以及所有後續的互動與影響(如營業損失、騷擾訊息等)。
- 尋求法律途徑:如果事態嚴重,對您的名譽或生意造成了實質損害,應諮詢律師,考慮提起誹謗罪的告訴或民事求償。取得法院文件後,您可以更強力地要求平台刪除內容。
五、 結論:在自由與責任之間尋找動態平衡
Threads 平台在處理「誹謗還是真實評論」的難題時,並非扮演全知全能的法官角色。它更像一個場地管理員,首要任務是確保場地(平台)的基本秩序與安全,避免自身陷入法律與公關危機。
其判斷標準是一個多層次的過濾網:法律底線 > 社群守則 > 用戶舉報與人工審核 > 對言論自由的預設保護。平台的核心邏輯是風險管理,而非追求絕對的公平正義。
對於我們每一位用戶而言,這意味著在享受社群媒體帶來的發聲權力的同時,必須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發布避雷文時,應謹記「權利伴隨著責任」,用證據說話,用理性表達。而被指控時,也應瞭解平台機制的局限性,懂得運用正確的途徑去捍衛自己的權益。
這場博弈沒有簡單的勝負,它需要平台、用戶與司法系統的共同協作,在言論自由的珍貴價值與個人名譽的神聖不可侵犯之間,不斷地尋找那個動態且脆弱的平衡點。而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數位時代公民社會的一場重要試煉。